-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类学香料研究与客体叙事
人类学的香料研究与“客体叙事”
[摘要]香料作为人类学的“客体叙事”,是对古典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主题的回归与超越,承载着把欧美作为“田野”反身自我凝视的旨趣。香料通过三重语境折射结构、局势、事件的广角,书写欧洲口味时尚变革和国民性塑造的画像。同时又把香料再符号化与东方文化实现区隔,使香料变成万花筒一样的文化工具。
[关键词]香料;客体叙事;人类学“回家”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7)01-0039-04
作者简介:李德宽(1960-),男,辽宁铁岭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学、饮食人类学。宁夏 银川750021一、“香料叙事”与人类学“回家”香料并不是古典人类学的叙事客体,在泰勒的《人类学》和利普斯《事物的起源》等著作中,对物质文化的研究集中在衣、住、行、用、工具等体现人类思想、技术、传习的文化载体上。饮食和其中添加的香料,即使有所呈现,也是极简式的轻描淡写。香料重新回到人类学的知识前沿,形式上是对古典人类学“客体叙事”的回归,但所选择的客体却大不相同,不再聚焦那些在田野和生产、生活中一眼就能看到的“大型客体”,而是聚焦香料等“微型客体”。香料、糖、茶、咖啡、巧克力、盐等成为人类学的“客体叙事”,延续了客观质朴的学风,不仅是对古典主题的继承、深化和超越,更是为人类学的“回家”[1](导言)造一爿“方舟”。
传统人类学固守“纯粹的原始性”群体,从未想过把欧美自己作为“田野”对象。人类学一起步就坚信人类种群的“同一性”,然而实践上又在原始性“他者”和自我群体之间划出一道鸿沟。人类学要想“反身”观察自我群体,最佳的观察对象就是人类群体普遍使用的物质客体。于是,“吃”就成为人类“同一性”行为的公?s数,并且食物系统如同语言等后天习得的习惯一样既反映人类“同一性”中的“多样性”,也处于“自我界定的核心地带”[1](P.3)。香料、糖、茶、咖啡、巧克力、盐等“微型客体”,成为欧美人类学“反身”和自我凝视的“透镜”,具有“自观”与“他观”的交互性。通过香料,折射西方社会隐藏在现代性过程中的欲望、动机、事件、符号、改变与影响。也折射取自他者的食物供给,通过对我与他的双重改变把世界编织进一个依存而又区别的网络。
沿着这条“吃”的线索“反身”和“回家”,成为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加入这个潮流,取得引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其中,明茨、特纳、雷恩等都是代表性学者。
香料细微,是“吃”的食物要素,但是如果把这些人类学的著作仅仅看作是“饮食人类学”的文本,则是对这些著作的“偏读”。直观地看,香料范畴很广,日常生活所说的调味料、香辛料,包括传统香料,也包括糖、盐、咖啡、巧克力和茶,内容和系谱十分繁杂。这些调味料在食品世界之外的多个领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渗透到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相关领域,折射出不同层面的文化表象和内在意义。相对于物质文化的“大型客体”,香料是物质文化的构成成分,更像物理学中的原子,能够从物质文化的最小构成元素中,发现人类群体的共同性,也能够更好地解释不同群体的差异性,以及在差异性和共同性之间的联动性。通过对原子符号的拆解,结合他者的参照,把西方社会置入“田野”,完成西方自我的“重新发掘”[1](P.210)和文化书写。这才是香料“客体叙事”的“微言大义”,是人类学的全新尝试,学术旨趣远远超出饮食人类学。
在香料“客体叙事”的几个典型文本中,研究方法基本上属于“复合型”策略,既包括田野方法,需要对香料产地有田野直观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也包括历史文献的阅读,包括档案、私人笔记等多种文献的收集整理。在学术视野上,跨学科特点非常明显,既需要人类学的训练,又要熟悉历史学、国际贸易、植物学甚至香料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摇椅人类学家、田野人类学家相比,香料叙事难度更大。田野人类学一年为期的调查后就可以撰写民族志,很快就能出版作品,而明茨书写糖的“民族志”思考了30年时间,反映出研究的挑战性和难度之大。
人类学家在“客体叙事”中植入三种语境,一是“原子式语境”,以香料作为构成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的基本元素,不同群体对元素的组合方式、认知方式、使用方式塑造了集体的观念、价值和行为方式,也塑造了一个群体的国民性,从而关涉到群体的整体性结构。香料在西方社会和东方社会,都有从国王、少数贵族的奢侈品向中产阶层和下层降落的过程,当降落到社会底层的时候,一种国民性的口味和生活方式就会改变或者形成。二是“放射式语境”,香料包括糖都有多种用途,使用过程中注入意义,成为操作生活的符号工具。古文明祭祀中的“芬芳之祭”,香料符号表示“吸引众神”、引神“在场”、驱妖避邪等意义[2](P.274)。药用香料表示养身健体,防止瘟疫、治疗疾病等。饮食调味的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