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怨各译本得失浅谈汉诗英译几条原则.docVIP

从春怨各译本得失浅谈汉诗英译几条原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春怨各译本得失浅谈汉诗英译几条原则

从《春怨》各译本得失浅谈汉诗英译的几条原则   摘 要:通过对唐诗《春怨》四种不同译本的得失分析,笔者初步提出了关于汉诗英译的几条基本原则和见解。   关键词:春怨;汉诗英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1)03-0148-4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1.01.045      引言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是灿烂辉煌的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主要产生于中国唐朝时期的唐诗,是当时社会政治制度先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最生动翔实的写照和形象鲜活的再现,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丰厚土壤所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葩。象征着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昔日辉煌和荣光的唐诗,从19世纪开始就吸引了众多的中西方学者争相译介。这些来自不同国度、文化背景迥异、译诗风格多样的译届先贤和前辈们,为发扬中国古典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19世纪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基本上可以说是英美学者的一统天下,当时从事这个领域翻译的多达几十人。按译诗风格来讲,在今天一般可以把他们分为三个派别,即格律派、散体派和创造派。其中格律派的代表人物是Giles(翟里斯),他是以诗体翻译中国古诗的初期译人;散体派的代表人物是Waley(威利),他是以散体文来翻译的;而创造派的代表人物是Pound(庞德),他这一派主要是根据原诗内容进行创造性改写。   我国学者从20世纪30、40年代开始将古典诗词译成英文,从翻译风格来讲主要分为格律派和散体派两种。格律派的代表人物是蔡廷干、谢文通等,散体派的代表人物是初大告等。   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翻译事业出现了百废俱兴的局面,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工作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中格律派的代表人物是许渊冲,散体派的代表人物是杨宪益、翁显良等。   在散体派的翻译思想和指导原则方面,翁显良(2003: 47)提出:“汉诗英译要保持本色,首先要辨明什么是本色。这本色,一不在于词藻,二不在于典故,三不在于形式,而是在于意象以及加强其艺术效果的节奏。只要能再现原作的意象,不一定模仿其章法句法字法”。而我国著名学者、汉诗英译格律派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则先后发表相当数量的学术论文来阐述自己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方面的主张,同时它们也构成了许先生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些理论的核心要义,在许渊冲(许渊冲,2006: 22)看来,可以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优”和“三美”(音美、意美、形美),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是二而一;“创”和“三化”(等化、深化、浅化)是文学翻译的方法论,创译是“三化”的最高层次;“乐之”和“神似”是文学翻译的目的论,乐之是知之、好之等“三之”的最高层次,神似则是形似、意似等“三似”的最高层次;艺术论和竞赛论都是文学翻译认识论,艺术是总称,竞赛是特称,因为竞赛也是一种艺术。   不同的翻译派别,在不同的翻译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所翻译出来的作品风格和意蕴内涵肯定是各具特色的,给读者带来的阅读享受和品评回味空间也必然是存在差异的。但笔者以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较好地考虑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用韵、内涵、格律、风格和精神特质,对这类文学作品的翻译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虽然许渊冲的这些翻译理论曾经受到一定的质疑,比如刘英凯(2003: 57)就曾经从“一、不押韵就不是诗吗?二、韵体译诗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三、应该走《鲁拜集》的道路吗?”等三个方面对许先生的翻译理论提出异议。但依笔者之洞见,无韵诗体在欧美诗歌中固然极为普通和常见,也是诗歌殿堂中的耀眼明珠;但客观事实是韵律一直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和生命力源泉,是它们能够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主要支撑。同时,丛滋杭(2007: 1)也认为,格律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将独具中国特色的韵体诗按散体的形式处理成欧美的无韵诗,首先就导致了在韵律传递上的信息失真。这样的翻译作品,其格律就变成了西方而非中国式的了,严格来讲确实不能称为是中国古典诗词神韵和风格的再现了。许渊冲的这些理论主张如果说应用到所有文学作品翻译的层面上其普适性和部分细节尚待商榷的话,那么它们在指导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方面,和其他派别及其理论主张相比,却具有明显的优势。下面,笔者将主要通过分析唐人金昌绪所作《春怨》一诗各英译本的得失,来粗略探讨汉诗英译的若干原则。   《春怨》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唐代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受的痛苦。该诗全文如下:   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从中外学者对本诗的译介来看,比较普遍的有四种译本,译者分别是(1)张廷琛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