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嘉峪关魏晋墓砖画所反映的河西地区的丝绸文化
摘 要:嘉峪关雄踞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汉魏属酒泉郡,东接关内第一重镇酒泉,西与玉门为邻。昔日“使者相望于道”,出现了“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盛况,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在嘉峪关新城镇的周围约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埋藏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的古墓葬。1972――1979年先后挖掘清理了18座,有9座是彩绘砖壁画墓,共出土砖画760余幅。其中有大量关于采桑、护桑以及丝束绢帛的画面,直观反映和证实了当时河西地区蚕桑丝织业的兴盛和极具特色的丝绸文化。
关键词:嘉峪关 新城魏晋墓 采桑图 护桑图 丝束 丝质残片 丝绸文化
在嘉峪关新城镇的周围约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埋藏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的古墓葬。1972――1979年先后挖掘清理了18座,有9座是彩绘砖壁画墓,共出土砖画760余幅。在目前已出土的760余幅砖画中,有大量的关于采桑、护桑、丝束、蚕茧、绢帛的砖画,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河西地区不仅是运送丝绸的必经之地,也从事丝绸生产活动,植桑养蚕、缫丝织绸是一种普遍的生产活动。
一、已出土的砖壁画及丝织物所反映的河西地区的丝绸文化
(一)采桑、护桑图。在已经出土的760余幅砖画中有大量关于采桑、护桑的砖画,其中四号墓是西晋墓葬,有一幅《驱鸟护桑图》。图中画一桑园,园外有围墙,开双扇门,园内桑叶繁茂,一鸟飞至桑园上空,一儿童持棒驱鸟。该墓中还有一幅《采桑图》,画中一位妇女手提篮子,站在树下采桑。五号墓有四幅采桑图,第一幅虎头纹下一位妇女右手提笼,左手采桑。第二幅一位妇女右手持笼钩,左手提笼向桑树走去。第三幅两位妇女在树下采桑,其中一位手提笼、持笼钩,第四幅一位妇女身前放置一个笼子,正在树下举手采桑。六号墓也是西晋墓葬,墓中有三幅关于采桑的画面,其中最有特色的一幅《采桑护桑图》,画面中间有颗桑树,左边是一位采桑的妇女,右手提着篮子,左手在采摘桑叶。右边的少年手持弓箭正在护桑。七号墓中也有两幅关于采桑的砖画,其中一幅是一位妇女正在举手采桑,将笼子挂在树上。另一幅是妇女提着笼子在采桑。这些大量的采桑护桑图说明魏晋时的河西地区曾大量种植桑树,为丝织业的兴盛提供了基础。
(二)蚕茧、绢帛、丝束图。新城魏晋墓中还画有许多绢帛、丝束的画像砖。一号墓是曹魏时期的墓葬,在墓的后室南壁上绘有八幅《绢帛图》,每幅画的左右各绘数卷绢帛,中间画有蚕茧。其中的一幅《绢帛图》,左右各画数卷绢帛,绢帛上悬有日月状饰物。三号墓中室东壁和后室北壁的3幅画中两侧亦绘数卷绢帛。四号墓后室南壁上绘有数卷绢帛,4幅画中绘有丝束,1幅画中还绘有满置蚕茧的高足盘。五号墓前室西壁3幅画中绘蚕茧和丝束,一幅画中绘布帛二卷,还有一幅画绘蚕笼与蚕茧。六号墓前室东壁、北壁和中室南壁各画布帛一捆,后室南壁画布帛4幅,中室东壁、南壁、西壁和后室南壁共画丝束12幅。七号墓后室南壁14幅画中均绘布帛二卷,12幅画绘有丝束。十二号墓后室后壁画有7幅布帛、5幅丝束。十三号墓后室后壁有5幅布帛、10幅丝束。已发现的墓室砖壁画中专绘采桑、蚕茧、丝束及绢帛的画面共计140幅,说明当时蚕桑业生产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三)丝绸残片。在魏晋墓中还先后出土二十多件丝绸残片。这些丝绸残片从质地分为绮、纱、绢、锦等品种。从用途分有衣面、衣里、领边、裙带、云耳、垫肩、招幡等。其颜色有浅红、浅灰或淡黄色。花纹图案有八字形和菱形。有一条裙带,长三十厘米,宽二十七厘米,套印红、黄、白三色,印染技术可以说是已经很先进了。十二号墓出土一双完整的绣花鞋,鞋面为大红色锦,鞋里为淡黄色绢。鞋面上用黄、绿、褐三色丝线(线为合股),绣有细小的花朵和枝叶图案。鞋底为麻布,用细麻绳纳实。同墓还出一件红色绢幡,幡上用墨画人头像,为兽面人身,像下墨书幡文:“死人之阴,生人之阳。”
以上这些画面和实物,再现了我国魏晋时期河西地区植桑、养蚕、缫丝和织锦的现实状况。
二、史料记载所反映的河西地区种桑养蚕的活动及丝织业的相关情况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认为蚕桑养殖和丝织业主要分布在中原及黄河以南的地区。至于北方,特别是远离中原的河西走廊地区,是否存在过蚕桑丝织业呢?
从史料记载来看,河西地区的确有过种桑养蚕的历史。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这样的记载“凡桑叶无土不生”,据《肃州新志》记载:“桑,各地间以有之,叶不大。肃地性寒,民间不闻有生蚕者”。“桑椹有黑白二色,皆可食,并可酿酒,惜不多得”。“蚕,先年有流寓者携至肃,采桑饲之,亦能做茧成丝,近无饲者”。《敦煌县志》也有“桑子”的记载。《晋书?张轨传附张天锡传》载有“会稽王道子尝问西土所出,天锡应声曰:‘桑葚甜甘,鸱?^革响,乳酪养性,人无妒心。’”桑葚是桑树上结的果实,如果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