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俗“骂社火”.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下奇俗“骂社火”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骂社火”,虽是流行在一个范围较小的地方,具体说来只有两个小村子,但这恐怕是世间少有的一种风俗了。“骂社火”传统有它积极的一面,如骂对方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做得不好,骂对方村子哪条路修得不够平整,骂对方村子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做得不够,骂对方村子的干部工作还存在什么问题等等,用“骂”的传统方式指出来,对方听过之后不仅不生气,反而“笑呵呵”地接受并改正,这真是难得的一种“批评”!   “社火”亦称“射虎”,来源于古代祭祀社神,目的是驱逐鬼神,“春祈良耕,秋报社稷”。这种活动由宫廷传入民间,逐渐演变为乡村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杂戏、杂耍表演。在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处于豫陕晋三省交界处的东常村和西常村世代相传着一种独特的社火形式。“骂”是其特色,贯穿斗文、斗武、斗巧、斗富、斗丑全过程,为外地社火所不具备,所以被誉为“天下奇俗骂社火”,2007年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农历正月初二开始,两个村子的人就开始敲锣打鼓,交替前往对方村子里指名道姓地挑骂,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只要反穿皮袄,就可以到对方村上挑衅开骂,从对方祖宗十八代开始骂,一直骂到当街站着的活人。还不是指桑骂槐、点到为止地骂,而是要狠狠地真骂,甚至是辱骂性质地骂!也不是专捡软柿子捏,欺负老好人地骂,也不是大骂小、强骂弱地骂,而恰恰相反,谁有身份、谁有地位谁挨骂,比如村干部先挨骂。   更奇怪的是,被骂的人不但不以为忤,反而觉得脸上有光――为什么被骂到的人呵呵笑,也不会伤两村和气?   骂阵:骂人者反穿皮袄,表示自己是畜生野兽   两村的居民为了每年正月的“骂社火”,平常没事儿就聚在一起商量、策划,村民有的还主动当“敌方”的细作,将本村该骂的人、该骂的事儿透露给对方,让对方暗地里准备,到开骂的时候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从正月初二晚上开始,两村想耍社火的百姓组成骂阵(俗称后场子),敲着锣鼓,响着土炮,到对方村挑骂。骂家反穿皮袄,表示自己是畜生野兽不是人,说的不是人能说的话,不能见怪。骂虚不骂实,专骂对方的社火头子,极尽捏造谩骂之能事,目的是激怒对方村答应耍社火。   西常村骂东常村的人员:“东常村七个队,为耍社火开了会,有的往前拉,有的往后退,七嘴八舌不配对,真真一村窝囊废!”西常村骂完撤退,东常村的百姓组成骂阵队前往西常村去骂:“西常村两道壕,婆娘女子没长毛,快填沟,快长毛,耍场社火瞧一瞧!”   这样来来往往,一直骂到正月初十。直到当天晚上东常村关帝庙的钟声被敲响。钟声一响,就表明两村正式耍社火。   拜请:小丑念祭文,大骂对方祖宗   在耍社火之前,两村各自准备时就派前锋到对方村里拜请对方村民来观看社火。虽说是拜请,实际上是开骂示威。   一般会派出三名探马骑着骡子开道,装束讲究,以传“圣旨、书签、令箭”的人为首。几名年轻人手持三眼铳、两眼铳开道,里面装土炮,以驱魔、开路、维持秩序。两位年纪较大的人手提大锣,走几步打一下,以示“闪开”。再下来是“东西常骂社火”的横额,20辆插“令”的摩托车,到了对方村口开骂,把对方先招惹一番。   表演队伍“挑衅”对方之后折回,在村中举行祭祀活动,奉上祭品,然后一名反穿皮袄的小丑绘声绘色地宣读祭文。   然后社火闹开了,辱骂对方的方法要是在平时会闹出大乱子,比如:让几个扮成丑角的男人披麻戴孝,抬着对方村几个大姓人家祖宗纸糊的牌位,到对方村口哭祭,边哭边骂,对方村人围观看着,骂得越狠、越准,越哄笑鼓掌。   几个男人抬着象征对方祖宗男性生殖器的巨大木头冲烂对方纸糊的祖宗牌位,然后用斧头、电锯等把那个巨大的木头砍烂、锯断,还用土炮铳,将写有几个大姓人家姓氏的纸糊大乌龟一炮炸个稀烂!还有各种材料做成的男性生殖器模型在祭祀结束时会向对方村的妇女们怀里塞,以图激怒对方。   出杆:扮丑角讽刺劝喻,斗文斗武斗富斗丑   芯子又称垛子、平垛,是一种静态惊险造型艺术,大约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多用于迎神、赛会或灯节游艺。芯子社火是传统表演中最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主要选取5~7岁的小孩装扮成传统戏曲人物形象,并配以相关人物动作,置于木架或铁架之上,以一个支点将其背起,随表演队伍巡回演出。因这种芯子是置于人肩,故民间称为“背芯子”。   “背芯子”时,各村一般派出200人组成,就像表演时的队伍一样。比如,正月十一下午东常村办社火。拜请队伍先到西常村转一圈,然后回村开始出杆(芯子)。   高高的“芯子”上由小孩子们扮演成古代神话、戏曲里的人物,家长们争着让孩子上芯子,认为上过杆的儿童会平安、健康、聪明,而装扮他们的饰品、服装也都是自家的贵重物什。地上社火什么人物都有,以反串和丑角最多,充分发挥人的丰富想像力,想扮演什么就扮演什么,但都以讽刺劝喻、匡正风气为主题。以古代戏曲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