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泉山何以成为水土保持一面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泉山何以成为水土保持一面旗   就像安徽省的小岗村被称之为我国农村改革第一村一样,山西省阳高县的大泉山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我国水土保持第一山。因为此处是毛泽东对水土保持作出过重要批示的第一个地方,是我国第一个率先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验示范的地方,其所具有的象征意义、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大泉山开辟了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先河,从此全国北方地区掀起了大规模人工治理生态的热潮。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新高度、纳入小康社会五个目标、纳入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战略发展总布局的形势下,回顾和总结大泉山建国初期就成为水土保持典型的过程,既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更具有新的特殊的现实意义。   大泉山村,原名西岭村,坐落于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大白登镇,距县城南12.5公里处。大泉山原是西岭村的一座土石山,该山海拔1200米,白登河从山的北面流过。“水土流失很遭殃,十年九旱不收粮;一下大雨就冲刷,因此生活受灾荒。”这是建国前的大泉山景象。新中国成立后,大泉山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植树造林,因水土保持、绿化环境成绩斐然而名扬三晋;更因写其事迹的一篇文章受到毛泽东的赞赏并亲笔修改且写下150个字的按语,使得“变了样子”的大泉山村叫响神州(比大寨早出名9年),成为“全国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面红旗”。1955年毛泽东批示发表后,西岭村更名为大泉山村。半个多世纪以来,大泉山人始终牢记着毛泽东的批示且倍受鼓舞地践行着绿化荒山、植树造林的信念,致力于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谁率先写就了坚持不懈的植树义举   大泉山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亲率30余万大军征战匈奴单于冒顿,被困于大泉山及其周边数十里之内,在这里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下“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的诗句。大泉山,因明清时代山上有一眼泉水长流不断而得名。贫困农民为了谋生,不断从四面八方迁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村庄――西岭村。这里时常“天旱担不满锅,雨涝爬不上坡”。当地老百姓中流传着一首顺口溜这样形象生动地描述这里的自然条件:“山山和尚头,处处裂嘴沟;旱天渴死牛,雨天水土流;满眼黄土坡,十年九不收。”这里的8座大山、2条大沟、72条小沟原是“山山和尚头,水土遍地流,谁见谁发愁”的穷山恶水。   大泉山的开发治理要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8年,河北省怀来县贫苦农民张风林出家到阳高南寺当和尚,学金文、习书法,后分到大泉山村凤凰山奶奶庙看庙。栖身于破庙中的他靠开垦小块荒坡地度日。为使土地不受风沙侵袭、洪水冲刷,他一边观察一边治理,用打沟头埂、谷坊、挖鱼鳞坑的办法,分散山坡上的雨水,用压条植树的办法保持水土。1945年,自幼丧父、8岁起就给地主放羊、扛长工的26岁的原籍天镇县顾家湾村贫苦农民高进才也逃荒来到大泉山,与张风林一道生活,共守庙业,治理荒山,用艰辛的汗水凝炼出黄土丘陵水土保持的有效经验。张风林既看庙又教书,靠200亩庙田收租。两人有了点积蓄后又买下张官屯乡张家沟村一片山坡地。这里水源奇缺,土地贫瘠,秆多穗少,一种一坡,但亩产量不足百斤,主要原因就是水土流失严重。他俩在自发的治山治坡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水是一条龙,从上往下行,治下不治上,万事一场空”,于是开始在大泉山各个山头上植树。十多年后初见成效,到1949年,他们已将大泉山大部分治理得土不下山,水不出川了。   新中国成立后,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下的张风林和高进才治理荒山的干劲更足了。数年后,思想进步、带头艰苦创业的高进才光荣入党,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高进才和张风林的带领下,大泉山人民持续开展了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他们发明了鱼鳞坑,在山坡上遍挖鱼鳞坑,植树造林;在沟壑里层层打坝,蓄水淤地。他们披星戴月,战天斗地,艰苦奋斗,逐步使昔日满目荒凉的大泉山变成了一幅梯田层层、溪水潺潺、树木葱茏、花果满山的秀丽景象。不到20年时间,张风林、高进才带领大泉山人民共治理7座山头、13条沟壑,造林1260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800亩,全村粮食产量由解放前的人均200余公斤(亩产粮食不足25公斤),增加到750余公斤。   尤其是,在1951年山西省农民捐献“爱国丰产号”和“新中国农民号”飞机支援抗美援朝将士的活动中,张风林和高进才毅然一下子捐献了5000斤山药蛋!这在当时是个大数字,一时大家都知道这里生活着两个爱国和尚,赞佩不已,并在十里八乡广为传扬。这一惊人之举,引起了该地区领导的重视,便带人上山去看个究竟,进而又发现了他们植树的义举。   1953年,科学家竺可桢率领的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工作检查组赴山西检查水土保持工作,到大泉山参观了水土保持的情况,并给予高度评价。   毛泽东在大泉山事迹文章上作重要批示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