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应当怎样看待宋元易代
内容提要 将宋元易代视为“第一次亡国”,出自孙中山。但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后发展变化较大。孙中山是中华文明从未中断论的首倡者之一,他较早采用“中华民族”新概念,力主“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范文澜等史家对孙中山的民族理论又有新发展。谭其骧强调不应当“以宋朝人自居”,针对性极强。“??山之后无中国”的感叹并未准确表达宋朝遗民的哀怨愤懑心理,有替腐朽的晚宋王朝唱挽歌之嫌。元代社会有退有进,中华文明在元代又有新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 中华文明 宋元易代 第一次亡国 五族共和 国中之国 遗民情绪
〔中图分类号〕K245;K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5)11-0078-07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数千年之发展嬗变,始终一脉相承。国人每每为此深感自豪。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在世界上绝无仅有。这一几乎众口一词、别无异议的定论,近年来遭遇颠覆性挑战。“??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以后无华夏”,此说而今流传很广。岂止文明中断,“中国曾经两次亡国”“宋朝之亡亡天下”“元朝根本不是中国的一个朝代”,诸如此类的说法相当常见。照此说来,“二十四史”这一由来已久的传统观念应该修正,《辽史》《金史》《元史》将被排除在外,辽金元史研究者有改称外国史研究者之虞。或许由于本人的某些认识早已固化,对这类说法未免感到惊奇与不解。在重温孙中山以及范文澜、翦伯赞等前辈史家的有关论述之后,下面仅就所谓“第一次亡国”略抒浅见,以就教于中华文明中止论者。
一、孙中山的贡献与局限
“两次亡国”论来自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他当年曾说:“中国几千年以来,受过了政治力的压迫以至于完全亡国,已有了两次,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他还专门讲到“第一次亡国”:“宋朝被蒙古所灭。宋亡之后,到明朝才复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版,下册第654~655、688页。然而对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前后变化。众所周知,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经历了从汉民族主义者到中华民族主义者的转化。他在1905年主持制定的《中国同盟会总章》和1910年拟订的《中华革命党誓书及联系暗号》的不同之处就很明显。前者宣称:“本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后者誓言:“同心协力,废灭鞑虏清朝,创立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其宗旨不再是“驱除鞑虏”,而是“废灭鞑虏清朝”,突出强调“倾覆满洲专制政府”。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用“五族共和”的施政方针取代“驱除鞑虏”的革命口号。1912年元旦,《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声明:“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1册第284、439页、第2册第1~2 页。稍后,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较早采用“中华民族”这一新概念,后来又公开宣布“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⑥《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下册第614、655页。
第二,不宜误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出于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王朝,终结皇帝专制制度的革命需要。其正当性毋容置疑,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当时出现了一些极端言论,如在整体上称满族为“豺狼之族”,并发誓“不可不除”。《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册第192~193页。孙中山及时察觉,立即对“革命者志在扑满而兴汉”多次加以解释和限定。如他《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一再声明:“最要紧一层不可不知: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孙中山将“满洲人”与“满政府”区别开来,强调:“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⑤《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上册第62、95~96、82;398、145~146、195页。而今对于孙中山最大的误解莫过于将他错认为中华文明中止论者,其实他恰恰是中华文明从未中断论的首倡者之一。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中华民族,世界之至大者也,亦世界之至优者也。” “自庖羲画卦,以迄于今,文字递进,逾五千年。”“侵入之族不特不能同化中华民族,反为中国所同化,则文字之功为伟矣。”“中国为世界最古之国,承数千年文化,为东方首出之邦。……即间被外族入寇,如元清两代之僭主中国,然亦不能不奉中国之礼法。”⑤他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讲演中强调:“这两次亡国,都是亡于少数民族,不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