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信息技术跟课件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牡丹江市教育学院 钟祥江 内容提要 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态度” 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既然无法改变教育,那就改变对教育的看法。”---凌志军 王国维曾经说过,学习的三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信息技术基本观点 1. 概念: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 核心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社会背景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知识创新型人才。 信息时代,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迅速。 学习时代,终身学习观念。 3.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课程改革目标: 在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 4.教育信息化 教育部在2000年11月提出: “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通过教育信息化走向教育现代化”。 5.教育信息化途径 1)以“校校通工程”与教育城域网建设为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教育信息化进程提供了基本的物理连接与系统平台。 2)以“资源库建设” 为进一步的教育教学应用提供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 3)以“课程整合”课改实践为主线的教育教学应用实践探索,试图建构在信息技术条件支持下的各类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 发展和应用教育技术已成为突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迫切要求,让广大中小学教师尽快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教师【2004】4号) 启动实施以“新理念、新技术、新课程”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 其中,单独设立了不低于50学时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7.骨干教师的信息技术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 2.熟练驾驭因特网,学会查询和交流 3.轻松进行文字处理 4.会利用电子表格处理和管理数据 5.学会制作网页、上传网页。 6.掌握常用的工具软件 二、现代教师要有信息素养 1.信息素养的本质: 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2.信息素养的简单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LA): 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 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 懂得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3.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总的方面: 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 信息素养 创新思维能力 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 实践能力 4.信息素养主要包含以下6个方面的能力: 1.运用工具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网络等信息工具。 2.获取信息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和信息,能熟练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3.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鉴别、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 4.生成信息的能力。能准确加工信息,从而创造新信息,用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效益。 5.信息协作的能力。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交往与合作的中介,与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协作关系。 6.信息免疫的能力。有科学的信息甄别能力和自控、自律、自我调节能力。 5.信息素养是新时代基础学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6.信息素养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教育的基点定位于培养人们从事终身学习的能力(当然包括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将成为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培养学生的“技术素质”和“信息素养”,已成为普遍接受的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 信息技术走向大众化、实用化。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1.概念: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观念,又作为内容、方法和手段,融于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与实践。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两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本.doc
- 小学数学教本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探究.ppt
- 小学四年级(上)信息技术教本.doc
- 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本.doc
- 小学信息技术- 《磁铁有磁性》课件.ppt
- 小学信息技术(泰山版)第一册(上)教本.doc
- 小学信息技术34年级s册教材解读_刘国文(闽教版·泉州).ppt
- 小学信息技术56年级s册教材解读_刘国文(闽教版·泉州).ppt
- 小学信息技术第六册(浙江科技版)题库.doc
- 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下)教本.doc
- 2025年广西中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四+人地协调观+课件.pptx
- 2025年广西中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综合思维+课件.pptx
- 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教材梳理:第4讲+天气与气候.pptx
- 第5讲+世界的居民课件+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教材梳理(商务星球版).pptx
-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学课件 第1单元 熟悉的数与加减法 1.1.6 认识1-9 第6课时 合与分.ppt
- 2025年中考一轮道德与法治复习课件:坚持宪法至上.pptx
- 2025年河北省中考一轮道德与法治复习课件:崇尚法治精神.pptx
-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课件-2025年吉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pptx
- 精品解析:湖南省娄底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原卷版).doc
- 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教材梳理:第10讲+中国的疆域与人口.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