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人和航海思考
关于人和航海思考
引言:5月份,笔者去福建工作调研。期间,参观了几个博物馆。无独有偶,这几个博物馆都和人有关:郑成功纪念馆、陈嘉庚纪念馆、妈祖源流博物馆等,而这些人物又都关乎涉海实践活动。水师、华侨、海神崇拜,这三个小分题看似各自独立,并无关联,但置于“人和航海”的关系范畴中思考,却涉及了人在涉海实践领域的若干方面。
一、作为涉海实践主体的人
明清之际,郑氏父子在东南沿海开创了海上军事与商业集团,是近代历史上具有与外夷对抗能力的一支重要“海上力量”,占据东南海域一隅,开启了跨越洲际的贸易网络,从而参与到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航海历史中的郑成功,并非历史教科书中所呈现的驱荷复台的“民族英雄”这一单一形象,而是一个集水师将领、海商精英与海盗首领等多种身份于一体的海上传奇人物。郑氏集团的蹈海生涯,充分体现了人在涉海活动中的主体性。无论是海上武装,还是亦商亦盗,都是人自发以海洋为依托所展开的生产与实践,是人对海洋这一生存环境的主动介入,体现了人的能量与意志。回想一些涉海的古物,比如商代纹鼎中的会意字“荡”,春秋时期水陆攻占船纹铜壶、汉代冷水冲型船纹铜鼓等,早期的舟船图纹总是与人的形象在一起的。操桨者、挥戈者等,表现的是人借助舟船工具在海上或水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造船与航海技术的发展、航路的开辟、港市的兴替等,无不凝结着人在涉海生产领域不断升级的智慧、勇气以及价值需求。因为人的介入,海洋有了故事,因为故事,海洋才有人文意义。如果海洋仅作为一种纯粹自然性的存在,是无法进入文明史的叙述。在2010年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召开的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曾有台湾学者问我一个问题:海洋文化与航海文化,孰大孰小?当时不假思索回答“航海文化”,现在想来答案是轻率而武断的,但有一点,就人的主体性表现程度方面,航海文化还是比海洋文化更为突出些。因为“航海”本身是一个动词。是动词,必然有施动者,人是“航海”行为的施动者,这是我们讨论航海文化的前提与基础。与名词、形容词、副词等相比,动词往往更具有穿透力。因为这是对动态化发生过程的呈现,而非静态、状物的描述,比如航海,谁来航海?为什么航?在哪里航?用什么航?怎么航?这些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属都是指向人,推出了动作背后人的观念、能量、意志、情感等一个紧密衔接的链条体系,进而凸显了人在海洋中的主动性、主导性以及主旨性。
二、作为涉海信仰创造与传播的人
海神妈祖,是由历史上真实人物幻化而来的神明。她原为福建莆田湄洲岛人,“少而灵异,能知人祸福”,28岁那年因救人于海难而不幸身亡。由于妈祖生前的神事活动而具有的影响力,当地百姓视其为海神,能佑护海上人生命平安,遂筑庙祠以奉祈。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妈祖信仰折射的是涉海人群特殊的心理需求与情感寄托。南师大王青教授在其著作《海洋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神话与小说》中论及“沿海地区的宗教创造力十分旺盛”,这与涉海人群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涉海人从海上讨生活,面对大海难以预测的神秘力量,常感个体的渺小,由此产生对超自然力量佑护的崇拜。海神崇拜是从意识领域实现人与自然两种力量的平衡,也反映出涉海人群的意识领域与宇宙观念。更意味深长的是,妈祖信仰之所以获得统领华人世界海上守护神的至高地位,正是藉于人的涉海行动力量。从宋代开始,妈祖信仰经历国家层面的宋朝使臣出使高丽琉球、元朝海上漕运、明朝郑和下西洋、清朝施琅收服台湾等几个重要阶段,民间方面主要经历宋元明清东南沿海地区不断往东南亚和南洋移民、民间私人海上贸易的兴起与发展;国内通过北线传播至江浙沪、山东、天津等地,通过南线分别抵达广东、香港、澳门,并横渡台湾海峡向台湾地区发展;在国外则沿着西太平洋区域航线传播至日本、朝鲜、东南亚,跨太平洋横渡航线到达美国、巴西、墨西哥等国,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海洋信仰。航海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不仅实现物质、制度、技术等现实生活层面的传播与交融,还将意识领域的观念形态播迁至不同地区。“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文化”,这正突显了妈祖信仰的普世性,也说明人在信仰传播、流变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妈祖信仰随信奉者漂洋过海,在异域落地生根,发展过程中又融当地传统、信徒经历与现实需求,形成各自特征,往往在神像造型、奉祀仪式、组织机构等方面产生差异,这又体现了人对信仰的再创造。
三、作为涉海特定“产物”的人
以陈嘉庚为代表的南洋华侨,是明清“海禁”政策后闽粤地区私人海上贸易群体的衍生与拓延,构成了现代意义上海外移民的雏形,也形成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特征。17-19世纪,直至20世纪初,华侨(包括华工)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航海活动的重要群体。没有出海前,他们是福建、广东沿海区域的本土百姓。由于祖辈积业、世代沿袭、地缘业缘等影响因素,他们出洋经商,并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区域性特征的生活方式。正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