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仃展示设计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仃展示设计研究   已故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先生是20世纪的设计大师。他在长达7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从事过大量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设计活动,被誉为“新中国的首席形象设计师”。张仃也是一位展示设计大师,他在展示设计表现手法、民族风格与文化内涵方面所进行的开拓性探索,对当代展示设计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张仃的展示设计历程可以追溯到延安时期。1942年,张仃被调到联防军政治部,开始从事其最早的展示设计活动――为延安南门举办的生产成果展示会进行总体设计。他以数十个靠山窑洞,以及洞外沿窑洞搭建的一席长棚作为展示空间,在条件极端艰苦简陋的陕甘宁边区,开启了一扇传播军事与政治、文化与艺术的精神之窗,同时也为其日后所从事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一系列国字号展示设计奠定了基础,使他成为开国大典活动场展示设计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出国展示设计的最佳人选。   1949年,张仃负责开国大典的整体设计。他将明确的政治精神、强烈的时代特征与鲜明的民族特色完美地融于设计之中:在天安门城楼中央悬挂巨幅毛主席像,确定展示空间的中心;对称的布局方式形成开阔的视野,且表现出庄重稳定的气氛;巧妙借用“张灯结彩”这一文化典故进行氛围设计,在城楼的巨柱间挂上大红灯笼,其独特的形与色在渲染庆典氛围的同时,更传达了中华民族精深的文化理念,并关照了人民的审美情趣;城楼两侧的红旗有序地排列,给人端庄的格律感,而红旗招展的动态,又打破了单纯的有序可能会造成的呆板,鲜艳的色彩更增强了视觉上的张力,给设计整体带来了活力。   上世纪50年代,张仃主持设计了一系列代表新中国形象的大型综合性展览,成为新中国最早从事出国展览设计的专家。他从构思到酝酿,到理念的表述,再到布局、造型与装饰的设计表达,均赋予展示设计一种文化的传承性与民族的确认性,并对中国展示设计产生深远影响。   以张仃1953年主持设计的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中国馆为例,他将空间的结构、展品的状态,以及受众的视觉心理特征纳入空间设计的考量范畴。在平面布局、视野设计与造型设计上,大量运用对比手法,如,展览大门和序厅的金碧辉煌与陈列展品区域的素雅形成风格对比与色彩对比;展馆左边呈规则直线的重工机械展台与右边呈不规则曲线的农林土特产、轻工纺织品的展示形成刚柔对比与方圆对比;纺织品展区的黑色石膏墙与墙面上的《捣练图》之金色阴刻线条形成色彩对比、面积对比,此外,黑色坚硬的仿石墙面与缤纷柔软的丝绸展品之间,又形成了鲜明的质感对比与色彩对比,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既增强了吸引力,又丰富了整体的设计效果。   而多种艺术手法的混搭是展览的另一显著特征。具体表现为:第一,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引入展示设计。在展览馆门前修筑中国民族形式的牌楼,悬挂中国国徽与馆名,此方式一直被沿用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古塔”的构造基础上设计成“宣传塔”,此形式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展示设计及公共场所设计。第二,将中国园林造景手法引入展示设计。在农林土特产部分,通过廊、榭、桥、石、水、木等造景元素,将展场设计成曲径通幽的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让展品自然陈列其间,丰富了展示空间造型的整体效果,也使观众的视野得到放松与调剂。在轻工纺织品部分,作者利用展场地形,设计成传统的水榭式长廊,上面覆盖以灰瓦卷棚屋顶,下设传统园林中的曲线靠背长凳――“美人靠”,中间悬挂竹帘,既虚隔了展示空间,又与农林土特产部分的园林景观交相辉映,成为重要的点睛之笔。第三,将中国传统美术元素引入展示设计。在轻工纺织品部分,针对展示的内容,以国画名作《捣练图》作为丝绸展品的背景图案,但在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创新。首先,将工笔重彩的原作改变为体现中国传统绘画精髓的白描形式。其次,用传统画像石的阴刻手法,在黑色石膏墙上以刀代笔,辅以描金,形成黑地金线的高贵古雅之视觉效果。再次,将中国民间装饰元素引入展示设计……在丝绸展品的背景墙上大胆运用黑色,体现出中国民间特有的“压五墨”之装饰理念。   1954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中国馆的设计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形态的民族性与材质的地域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展馆的外观上,原建筑屋顶被改造成中国式的飞檐;顶檐上辅以梁枋彩画;建筑中段添加仿汉白玉围栏;馆外走廊上悬挂中国造型的纱灯,但其传统的大红色被改为更加时尚的白色,与粉红色的墙面形成鲜明对比;灯罩上色彩强烈的民间装饰图案,在增添民族趣味的同时,也丰富了整体的视觉效果。在馆内的装饰设计上,屋顶添加满金天花藻井,周边辅以垂花柱;楠木色的馆内廊柱用苏式彩画绘制梁枋与柱头。而农业食品土特产部分,则成为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的最大亮点。该展区大面积采用中国特有的材质――竹材进行整体造型设计,竹制展柜、竹制图片框,以及分割空间的竹篱笆、供观众休息的竹藤桌椅都形成了风格统一的“竹文化”,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国地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