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寒晖一曲哀歌动地天.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寒晖一曲哀歌动地天   在陕西师大附中校园里,有一座肃穆的雕像,雕像底座上镌刻着一首流传近70年的经典名曲―《松花江上》。雕像的主人,正是《松花江上》的作者张寒晖。   少为人知的是,《松花江上》的诞生地是西安而不是东北;张寒晖也不是东北人,甚至就不曾到过东北。 那么,他怎么会写出如此悲壮动人的歌曲?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   1936年年底,“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城里到处都能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后来,这首歌又迅速传遍全国,成为中华民族刻骨难忘的抗日歌曲之一。   《松花江上》的创作者,就是与冼星海、聂耳并称“音乐三杰”的张寒晖。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张寒晖是默默无闻的,在《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等名曲背后,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清瘦的戴眼镜的河北人的故事。但是,真正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贡献的人,是永远不会被历史湮没的。随着时光的推移,张寒晖声名日炽。   用歌曲唤醒民众投身抗战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爷爷张寒晖一生其实从未到过东北。是流落西安街头的东北难民,给了他创作灵感。”站在河北定州市建阳村张寒晖故居里,张满囤谈起爷爷当年创作《松花江上》的故事如数家珍。“爷爷从小就住在这个小院里。”他说。   张寒晖原名张兰璞、张含晖,1902年5月5日出生在顺直省定县(今河北省定州市)西建阳村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张寒晖祖上曾出过七位举人,曾祖父琴棋书画皆通,曾考取功名,却弃官不做,终生过着恬淡的田园生活。祖父和父亲在维新变法后都曾在新办的小学堂里教书,但薪金微薄,家道中落。父亲满腹学问,既懂中医,又爱好民间音乐,是位进步的民主主义者,所以张寒晖自幼受父亲革新思想的影响颇深。   张寒晖的孙子张满囤说,爷爷在家中排行老二,小名全子,幼时体弱多病,但天资聪颖。   张寒晖的母亲去世早,父亲张振洲靠教书养活张寒晖弟兄五个,以及张寒晖年迈的祖父祖母。家里终年糠菜半年粮,贫寒度日,实在养活不起众多的孩子,便将张寒晖最小的五弟送了人。   虽然家境拮据,但在当时传统思想影响下,张寒晖的祖父和父亲还是东挪西借地凑足学费,让7岁的张寒晖入私塾读书,也算续上张家的书香之脉。整日食不果腹的张寒晖,靠着坚强的毅力艰难求学,从小学到初中,一直读到保定高等师范附中。1920年,张寒晖直接去了北平,在北平私立电气工业学校学电工。   1922年,张寒晖回老家和出自贫苦农家的姑娘邵金平成婚。新婚之夜,张寒晖为妻子改名为邵锦萍,并轻声唱起了在北平才学会的一首《满江红》:“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年,主权夺。叹江山如此异族驰骋,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   同年,张寒晖再赴北平,考入北平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张寒晖上这所学校,一是他从小喜爱戏剧,特别爱唱家乡独特的地方戏―定县秧歌,更主要的原因,是这所学校不但管学生的吃住,还发给一些零用钱。   张满囤曾听老辈人说,1922年,结婚短短九天后,爷爷就离家到北京上学了。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里,张寒晖在家的时间少,在外的时候多。由于没有男劳力,孩子又小,家中里里外外都靠邵锦萍,生活十分艰难。“奶奶白天上地里干活,回来干家务,晚上还要纺线到深夜。有时扛着辘轳给人家打短工浇地。就这样,把收入一点点积攒起来给爷爷备用。”   1925年,张寒晖考入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艺专,他在著名音乐家赵元任教授的指导下,对民族音乐、河北梆子、河北民歌及昆曲等进行了系统学习和钻研,为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6年,张寒晖带领同学参加“三?一八”反对段祺瑞军阀政府的游行,和李大钊一起走在游行队伍中。军阀政府疯狂搜捕爱国进步人士,李大钊惨遭绞杀,张寒晖也上了通缉的名单。他连夜剃光头,逃离北平,一路步行400多里回到家乡。   张满囤说,爷爷奶奶感情很好,只要爷爷回到家,总喜欢穿个大褂,摘掉眼镜到地里干活,或者教村里的孩子识字、唱歌。一回到屋里,就张罗着做饭,女儿艳婷趴在他腿上,儿子林格爬到他背上,他边拉风箱边给孩子们讲故事。   1928年,张寒晖再次入北平国立艺专就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是在艺专工人俱乐部工作,后又领导北平青年俱乐部,组织了红色话剧团体“五五剧社”。后因不满于学校“艺术之塔”的封闭式教育,愤而辞职回乡。   一气呵成饱含血与泪的旋律   1933年2月,张寒晖接到他在北平国立艺专的同学好友刘尚达的来信,邀他去西安工作。刘尚达时任陕西省教育厅社会教育科科长,兼任陕西省民众教育馆馆长。   此时,张寒晖在定县利用民众教育进行抗日宣传,已引起定县反动当局的注意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