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唐朝中后期南方土军诸问题考察
关于唐朝中后期南方土军诸问题考察
内容提要 军队与军制问题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更是唐史学界研究的重点,对于兵制方面的研究,诸如府兵、兵募、健儿、团结兵等,涌现了一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然而对于地域军事的研究则非常薄弱,尤其对于唐王朝国命所系南方的地方军队――土军,目前尚未发现相关的研究成果问世,这不能不是学界的一大憾事。本文拟从唐代南方“土军”的构成着手,探讨南方地区出现土军的“团练化”,统领官员的“文职化”以及军力“薄弱化”的问题。
关键词 土军;团练化;文职化;薄弱化;
[中图分类号]K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1-0145-07
“土军”是有关唐代中期以后史籍中频繁出现的一个词汇,由于典籍的语焉不详,加上学者对此一直缺乏必要的关注,故学界对于所谓的“土军”问题不甚了了。“土军”,从表面字义来说,即本土之军,它往往指来自于本州、本道的武装力量;与此相对应的概念则是外来的、非本土化的军事力量――“客军”。
史籍对土军的解释,《资治通鉴》卷253广明元年(880)三月,黄巢义军准备渡淮北上直指河洛,时淮南节度使高骈“乃传檄征天下兵,且广招募,得土客之兵共七万,威望大振,朝廷深倚之”。胡注曰:“土兵谓淮南(本道)之兵也”。又,同书卷254中和元年(881)七月,黄巢挥师入关,僖宗被迫“西幸”。到达成都以后,因厚赏从驾诸军而不及蜀军,引起蜀军的不满,为了对他们进行安抚,权阉“(田)令孜宴土客都头”,胡复注云:“土军,蜀军”。由此可见,史籍中土军并不是严格政治学意义上的术语,它是以军人所属的地域分野来界定的不甚严格的概念。
一、唐代中后期南方土军的“团练化”
唐代中期以后,南方“土军”的构成颇为复杂,既包括地方招募的健儿,也含有“缓则为农,急则为兵”的团结兵以及稍后出现的“土团”,还有特定时期人数众多的子弟、乡兵之属。
唐代中期以后,随着以义务征点为特征的府兵、兵募制度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国家雇佣兵役制――健儿制度,在此大背景下,健儿理应是南方“土军”的一分子,但事实情况是否如此呢?请看下列史料:
上元元年(760),道州刺史元结上书荆南节度使来(王真),请求发给随军家口衣粮,在衣粮状中称:“当军将士二千人,父随子者四人,母随子者二十八人,……以前件,将士父母等皆因丧乱,不知所归,在于军中,为日亦久……今军中有父母者皆共分衣食”。
大历三年(768),淮南道和州刺史、行营防御使张万福率兵诛平卢叛将康自劝,节度使韦元甫欲重赏将士,为张万福所阻,他说“官健常虚费衣粮,无所事,今方立小功,不足过赏,请用三分之一”。
太和三年(829)冬,南诏侵扰剑南,山南西道节度使李绛“诏征赴授,绛于本道募兵千人赴蜀”。
大中朝,桂管观察使杜亚派兵赴安南防戍,军队所需“用夫船程粮及船米赏设,并每日酱菜等,一年约用钱六千二百六十余贯,米面等七千四百三十余石”。
成通十一年(871),南诏侵扰西川,进逼成都,时西川节度使卢耽深感兵力不敷,“乃募军中子弟,得选兵三千人”。
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知从安史之乱初起的上元元年到咸通二年间,至少在唐代南方的荆南、淮南、山南、桂管等“土军”中普遍包含雇佣职业兵――健儿(亦称官健),因为它们的身份完全符合大历十二年五月十日,中书门下的“状”中关于健儿由官府“招募”且(官)“给春冬衣,并家口粮”的规定。但需要指出的是,这时南方“土军”中健儿的人数并不多,此处不作过多说明,待下文详论。
团练兵(即团结兵)作为南方“土军”组成部分之一,在安史之乱前,关内的京兆、同州、华州、蒲州以及京西的秦、成、岷、渭、河、兰诸州等中国北方地区大量存在,然而在秦淮一线的南方地区,其设置仅限于剑南道近于吐蕃的黎、雅、邛、翼、茂五州的范围。至于南方的其他地区,目前尚没有相关的史料证实团练兵的存在,因此,基本上可以认定在安史之乱前,团练兵在南方的大部份地区并没有出现。然而,安史之乱发生以后,国家为阻止叛军的南下骚扰与劫掠,在“诸郡当贼冲者,皆置防御守捉使。乾元元年,置团练守捉使、都团练守捉使”(按:团练使为团练守捉使的简称,都团练使亦然),由团练使、都团练使征召本土的乡勇“团练”御敌,事实上,这些乡勇就是团练兵。
基于团练兵与团练使、都团练使关系密切,考察南方的团练兵,有必要搞清楚大历十二年(778)兵制改革后南方诸道的团练使、都诸州团练使的存废问题。对于都团练使的存废,诸史的记载没有太大的分歧,《资治通鉴》明确指出“诏自都团练使外,悉罢诸州团练守捉使”。尽管,朝廷已废置了诸州的团练使,而诸道的都团练使却得以维持。至于团练使的问题,诸史记载颇有歧义,《新唐书》卷49下《百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