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屠本十六国春秋真伪若干问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屠本十六国春秋真伪若干问题

关于屠本十六国春秋真伪若干问题   摘要:屠本《十六国春秋》是依据残本、大量搜集相关史料而成的辑补本,不是杜撰的伪书。判断崔书是否亡佚有三个重要的标准,一是历代书目是否载录,二是历代著作征引情况,三是屠本与其他著述内容异同比较中找出证明残本存在的根据。崔鸿《十六国春秋》并未亡于北宋,直至明代中期仍然没有亡佚,现可找出其流传的基本线索,屠氏正是利用此残本辑补成书的。残本可能亡佚于明末清初。就屠本内容分析,其中部分内容未见其他典籍保存,这是残本保存至明中期,并是屠氏使用残本辑补的明证。   关键词:屠本;《十六国春秋》;真伪   作者简介:汤勤福(1950―),男,浙江杭州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史学史、中国思想史研究。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项目,项目编号:J50405   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10)01-0125-06收稿日期:2009-09-20      《四库全书总目》记载:“(《十六国春秋》)旧本题魏崔鸿撰,实则明嘉兴屠乔孙、项琳之伪本也。鸿作《十六国春秋》一百二卷,见《魏书》本传。《隋志》、《唐志》皆著录,宋初李?P等作《太平御览》犹引之。《崇文总目》始佚其名,晁、陈诸家书目亦皆不载,是亡于北宋也。万历以后,此本忽出,莫知其所自来。证以《艺文类聚》诸书所引,一一相同,遂行于世……然其文皆联缀古书,非由杜撰。考十六国之事者,固宜以是编为总汇焉。”[1](卷66)四库馆臣提出了几个问题,一是今本《十六国春秋》为明万历时屠乔孙、项琳之伪本;二是其书亡于北宋,《崇文总目》之后便佚其名,晁、陈诸家书目未载;三是屠氏联缀古书而成,非由杜撰。关于《十六国春秋》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陆续出现了一些成果,对解决这个问题起到了较大的作用①,然笔者以为还有一些问题当须辨明。      一、屠本《十六国春秋》是依残本的辑补本      1993年,王薇对兰晖堂初刊本(即屠本)进行了研究,指出该书保存着朱国祚、贺灿然、甘士价、项琳之、屠乔孙五人所撰五篇序文,并摘出屠、项序中所说成书原委:“(崔书)今残缺沦亡,学士罕得睹其全,余窃痛之。顷以读札余间,共中表项君博采赜探,诠次补茸,爰经日月,渐克成编”,又引贺序中赞颂屠乔孙“沉洽六籍,泛滥百家,乃博考旁稽,缀遗搜逸,暨项群玉氏爰订斯篇”一语,说明屠乔孙等人实为“校订”,并非作伪[2]。该文实将屠氏著书及时人对此书认识说得十分明确。然而至今仍有一些学者对此文不甚关心,仍然认同《四库全书总目》的观点,即今本《十六国春秋》是屠、项“联缀古书而成”的作伪之本。   笔者同意王薇提出的屠本是依据《十六国春秋》残本进行补辑的观点。因为屠序中有“今残缺沦亡”、“诠次补茸”两语,正说明屠乔孙看到了残本而进行补辑的。或许有人会反对这种说法,因为屠氏未明说根据残本补辑。事实上,帮助屠氏进行校勘的赵琦美便藏有一册《十六国春秋》①,难道屠氏辑补时会不利用它吗?况且屠序中已经明说“博采赜探,诠次补茸”,这一“补”字恰恰正说明了他利用了残本!尽管屠氏依据残本内容不详、出处未载、数量不明,但他在序中已经说明自己“博采赜探,诠次补茸”,并非作伪,因此四库馆臣说辑补本是屠乔孙等“巧附斯义以售其欺”的伪作是极为错误的。可见,王薇认为屠本是“据旧本残卷修补而成”,可视为定谳②。      二、《十六国春秋》残本亡于明末清初      王薇一文论证屠本《十六国春秋》是辑补本,其根据甚为扎实,然论述崔书非亡佚于北宋时则资料大为不足,好在陈长琦等人撰写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内容。   在笔者看来,判断崔书是否亡佚,有三个重要的标准,一是历代书目是否载录,二是历代著作引用情况,然必须甄别其是否转引其他著述,三是于屠本与其他著作内容异同比较中找出证明残本存在的根据。   在此,笔者根据所接触到的内容③,大致说一下《晋书》编成后崔鸿《十六国春秋》流传过程,以证实此书不但不是亡于北宋,乃至明代万历时也未亡佚,由此证明屠本是利用残本辑补而成。    四库馆臣说《十六国春秋》亡于北宋,确实是大错。馆臣依据是宋仁宗景?v元年(1034)王尧臣等奉敕撰《崇文总目》及南宋晁公武、陈振孙书目中未载此书,作出亡于北宋的结论。实际上,《崇文总目》是据三馆(崇文院、集贤院与史馆)及秘阁之书而成,此书不载,仅能说明官府未藏此书;而晁、陈两氏所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为私家书目,其书不载,也只能说明他们二人未见此书,并不等于当时崔书已佚。其实,稍晚一些的赵希弁说得更为清楚:“张天锡曰:太清张大豫曰凤凰,不知?I何所据而言。或云出崔鸿《十六国春秋》。鸿书久不传于世,莫得而考焉。”④可见,四库馆臣以此为据实是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