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中村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城中村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城中村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摘 要:“城中村”是我国特殊国情下所产生的特有现象,在其他国家很少出现类似情况,加上城中村现象出现时间不长,国外学者尚没有针对中国城中村做专门的系统性研究。虽然国外城市不存在本质上与我国“城中村”完全相似的问题,但是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论述,如城市蔓延、城市边缘带、贫民窟、都市村庄等。   关键词:城市蔓延;城市边缘带;贫民区;都市村庄   1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1.城市边缘带   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斯是目前公认的最早提出城乡结合部地带概念的学者。他在1936年从城市形态学的角度研究柏林城市地域结构时发现,某些原属于城市外围的地区,但被城市的扩展所侵吞,成为市区的一部分,他将这一地域称为城市边缘带。安德鲁斯在1942年提出乡村―城市边缘带的概念,它包括路易斯所说的城市边缘带,认为这才是整个城乡过渡带。普莱扭于1968年根据安德鲁斯的思路,明确定义“乡村―城市边缘带”,即这是一种过渡地带,它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Cnater首次把将城乡边缘带的传统形态学研究与城市建设周期、地理理论及社会资本相联系,探讨城乡边缘带的空间结构及演变机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Cnater和wheatley又开始注意到传统城乡边缘带研究己经不能适应地区的功能变化,于是提出了新的视点和方法:(1)城市边缘带不能只理解为城市地域内的一种独特景观类型,它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独特区域,其特征既不像城市,也不同于乡村,土地利用具有综合性;(2)应从多方面研究城乡边缘带的演变,特别注重城乡边缘带人口和社会特征的城乡过渡性。   2.城市蔓延   城市蔓延指的是城市化区域向未城市化地域的(与其规模)不相称的扩张其特征是在城市边缘大片的低容积率、高建筑密度的住宅开发,使城乡间的界线日趋模糊。近年来,由于西方国家的大都市带的发育趋于成熟,城市蔓延作为大都市内部新空间现象的一种,其可能产生的后果,特别是经济、社会、环境后果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研究者的关注。研究特别关注于政府与城市蔓延的关系,他们发现政府对于城市蔓延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政府权限可能对城市蔓延产生影响;第二,政府对税收、住房、交通、基础设施的政策对城市蔓延有显著的影响。与欧美国家的城市蔓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蔓延过程则要剧烈得多。   3.贫民区   根据英国地理学者的定义,贫民区是“穷人住宅的集聚地,通常以混居和拥挤为特征”。贫民区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广泛存在的,但在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贫民区与城中村两种现象形成的机制是不完全相同的。两者相比较,城中村涉及到中国特有的土地制度和原住农民利益问题,更为复杂。但两者在景观特征(混杂、拥挤)、人口特征(外来人口、贫困人口为主),社区特征(与相邻社区隔离)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贫民区改造的经验、教训可以为城中村的改造方面提供借鉴。   4.都市村庄   在国内对城中村研究初始,曾把城中村称作“都市村庄田”。然而在国外的研究中,“都市村庄”与城中村在实质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别。都市村庄的定义是现代城市郊区的次中心,“都市村庄”的发展源于城市郊区化和零售业、写字楼在郊区的集聚。总之,国外“都市村庄”与国内城中村有天渊之别,是两个内涵完全不同的概念,都市村庄是移民的社区,而城中村中既有移民又有本地人,是一种混合型社区。城中村是真正的村庄,原居民都是农民;而都市村庄是借城市居民对自然的向往心理,在城市边缘营造的社区,居民一般是高收入群体。   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城中村”问题是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目前国内的研究己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1998年张建明发表了国内地理学界第一篇以都市村庄为研究主题的博士论文,在关于广州都市村庄形成演变机制的研究中收集了大量的经验数据,提出了广州都市村庄形成演变机制包括改革开放提供了农村城市化的大背景,为都市村庄的形成铺垫了“温床”;   李立勋(2001)认为,土地制度的二元性是城中村形成的最核心因素。城中村的集体土地与城市建成区的国有土地差异明显,形成城市内部土地的二元结构,造成管理监控的困难,在这种二元结构下,城市选择了试图绕开村落这样一种规划思路,结果是使城中村逐渐成型。   蓝宇蕴(2001)认为,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及管理体制、村庄利益性及社会性共同体的内聚、非正式经济的独特地位、对村庄历史文化的认同都是城中村得以形成、维系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因素,城中村的转制与改造,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李培林(2002)把“城中村”与村落的终结联系起来,认为村落的终结与农民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