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4―17世纪中英济贫法制度比较研究
摘 要:纵观14到17世纪的英国和中国济贫法制度的发展历史,尽管中英两国在济贫法律制度的发展上各有特色,我们会发现,处于地球东西两端的双方在某些方面是惊人的相似,为何如此相似的中英两国在之后的济贫法发展上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在西方,特别是以英国为典型,在16世纪末期以后国家逐渐成为济贫的主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国家济贫法律体系,在济贫这一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反观中国,在明代中后期特别是到了清代,虽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但是国家对于济贫这一方面的发展仍然停留在之前的水平上,济贫的主体转移到了民间的力量上,从这一时期开始,中英两国在济贫领域制度建设和发展上逐渐走向不同的方向,本文通过对14到17世纪时期的英国和中国济贫法律制度,特别是对于济贫环境、济贫主体和济贫客体进行比较研究,力求寻找出中英两国济贫法发展在中世纪以后愈行愈远的原因。
关键词:济贫法律环境;济贫主体;济贫客体;济贫措施
一、14-17世纪英国与中国济贫法律环境的比较
(一)济贫法律思想的比较
在济贫体系中,济贫法律思想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一国的济贫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可以从民间和官方两个角度去看中英两国的济贫法律思想。
在中国,民间济贫法律思想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儒家思想自春秋战国形成以来就成为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主流之一,;其次是佛教的慈悲观念,这是佛教慈善渊源中最重要的内容;再有就是墨家主张的兼爱慈善济贫思想;此外当时中国在民间还形成了宗族族内相互救助的济贫思想。官方济贫法律思想则主要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形成的社会救荒、救灾思想,以及重农与仓储、兴修水利和林垦的思想。
在英国,民间济贫法律思想则主要是是基督教的济贫思想,“爱上帝、爱邻人”曾是基督教的两个基本信条,在中世纪,基督教会宣扬“善功得救”,“穷人是圣洁的”,中世纪教会的说教对于信徒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让信徒们认为行善事就是对上帝的捐献。在英国官方济贫观念中,在基督教道德社会有机体观念影响下,英国政府认识到如果富人有责任救助真正的穷人,那么作为社会有机体头和眼的君主和地方官员更应如此。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中、英两国在济贫法律思想来源上都有民间和官方的渊源,而且民间的济贫思想特别是在中国占据了主要地位,?@也成为影响中英两国后来的济贫法律制度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济贫法令的比较
中国在明、清时期法令中虽有一些对济贫有所涉及,如,洪武元年八月朱元璋传旨各州“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养者,官为存恤。”1又如《明律?户律》中规定:“凡鳏寡孤独及废笃之人,贫穷无亲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2但是更多的见诸于户部则例、皇帝的诏书、谕令之中。也就是说其实官方的济贫立法往往取决于统治者个人的意志,济贫的法令都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体现。
英国在中世纪时期就开始出现了济贫立法。而在新基督教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到了17世纪英国政府相继颁布了诸多济贫法律法规。比如英国在1597年颁布的《济贫法》规定救济贫困既是地方政府的责任也是中央政府的责任3,为了监督慈善用益的1597年《慈善用益法》,1601年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该法严格区分社会中不同类型的穷人并以不同的措施进行处理。此外,英国还曾多次颁布法令,要求暂居伦敦和其它大城市的乡绅回到乡下,带头赈灾。如1603年瘟疫流行时,枢密院曾发出诰令,要求绅士返回家乡救济贫民。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清楚地看到虽然在14到17世纪中英两国都存在大量的济贫法律、法规,但又有所不同,英国颁布的济贫法律法规都是有组织的,这在法律上确认了英国的济贫制度的主要内容,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国家和政府对救济贫民应负有的责任,相较于英国较为完备的济贫立法,中国的立法则散见于各类律令条例中,中国并未系统地建立完善的济贫法律体系,更多的是依靠皇帝的诏书、谕令。中、英两国在济贫立法方面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凸显出来,并深刻影响着中、英两国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
二、济贫主体、济贫客体和济贫措施的比较
(一)济贫主体
(1)国家济贫
在中国,举办济贫机构是各级官府实施其济贫职能的有效途径,如养济院、普济堂、惠民药局,栖流所、漏泽园等。在英国,国王或民众的意志由议会批准后成为议会法令,在全国颁布,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英国地方政府也都纷纷建立起救济院、感化院、孤儿院等济贫机构进行济贫活动。
(2)民间济贫
在中国古代,民办的济贫机构往往表现为一种精英事业或富人事业,就是说,在所有的民办济贫机构中,如同善会、育婴堂、悲智社、掩骼会、药局等,大多数都是由富有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