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智慧之源-儒家智慧(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黎红雷).ppt

中国管理智慧之源-儒家智慧(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黎红雷).ppt

  1. 1、本文档共9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管理智慧之源-儒家智慧(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黎红雷)

经典名言 礼 之 用, 和 为 贵。 (《论语·学而》) 经典名言 和则一,一则多力, 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荀子·王制》) 大 意 ●用礼仪来协调彼此的关系,人人各得其所,就能和衷共济;和衷共济组织就能团结一致,团结一致力量就增大,力量增大组织就强盛,组织强盛就能战 胜万物了。 古代故事 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 古代故事 武则天开导狄仁杰 经典名言 君 子 和 而 不 同, 小 人 同 而 不 和。 (《论语·子路》,13.23) 大 意 ●君子能协调不同意见,却不盲从趋同;小人只是盲从趋同,而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古代故事 李世民和而不同用魏征 经典名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经典名言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张载:《张子正蒙·太和篇》) 大 意 有现象就会有对立面,有对立面就会有相反的行为表现,有相反的行为表现就会产生双方的矛盾,双方的矛盾必然通过和谐共存的方式而得到解决。 “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的故事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超越斗争 走向和谐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黎红雷 《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和平年代需要和谐哲学 ●与天和,其乐无穷; ●与地和,其乐无穷; ●与人和,其乐无穷; 经典名言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论语·雍也》.6.29) 大 意 中庸作为道德,应该是最高的了吧! “中庸”误解之一 折中主义? 合适主义! 中庸基本向度之一:中和 “致中和,天地位 焉,万物育焉。” 解 说 ●所谓“中庸”,是既没有“两端”也没有“中间”的。儒家的 “中庸”,不是“折中主义”,而是“合适”主义。只要合适,如果是一条线,则两端之中的任何一点都是“中庸”;如果是一个面,则界面内的任何一点都是“中庸”;如果是一个体,则立体之中的任何一点都是“中庸”。中庸就是合适,也就是方方面面达到了和谐的状态,各得其所,各得其宜,各得其中,各得其和。 “中庸”误解之二 保守主义? 渐进主义! “中庸”误解之二:时中 “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 (《中庸》) 解 说 ●孔子认为“中”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时间和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提出了“时中”的概念。宋代朱熹在注释“时中”说:“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即因“时”而“中”,因“地”而“中” ,因“人”而中。因“事”而“中”。 阅读参考书目 1、黎红雷主编:《中国管理智慧教程》,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黎红雷著:《人类管理之道》, 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黎红雷著:《儒家管理哲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 * * * 《弟子规》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弟子规》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用《弟子规》教育员工的 三个层次 一、感恩而尽孝:感谢父母、感谢社会; 二、尽孝而尽忠:忠于企业、忠于国家; 三、尽忠而尽力:努力做好人、做好事。 儒家管理智慧的基本精神(五为) 以 人 为 本 以 德 为 先 以 义 为 重 以 和 为 贵 以 中 为 用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