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doc

协商民主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doc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协商民主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协商民主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摘 要: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制度化建设为基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为表征的协同治理过程,其中,民主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治理模式,它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在协商民主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治理主体上遵循“党的领导与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相结合的逻辑;在治理过程上遵循“法治化治理与民主协商治理”相结合的逻辑;在治理评估上遵循“效率化增益与公平性分享”相结合的逻辑。沿着以上三重逻辑,以参与式协商为内容、以制度化协商为方向、以效能型协商为旨归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协商民主;参与式协商;制度化协商;效能型协商   中图分类号:D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5)06-0057-08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视角   治理的提出有其特定的理论背景,它是为了应对国家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双重困境而探索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之道。治理理论是一个跨领域、交叉学科的理论体系,涉及经济、公共管理、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治理并非是由某一个人提出的理念,也不是某个专门学科的理念,而是一种集体产物,或多或少带有协商和混杂的特征” 。[1]治理涵盖多重意涵,从治理理念来看,平等、包容、互惠以及公共理性等理念是治理的逻辑前提;从治理结构 来看,它强调参与式治理、民主治理,表现出多层次(Multilevel Governance)、多中心(Polycentric Governance)的特点;从治理主体来看,公共机构及其行为者与非公共机构及其行为者都是公共事务治理的主体;从治理方式来看,既包括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非正式制度和规则;从治理目标来看,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与治理效能的最优化,即善治成为治理追求的理想目标。尽管治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成为应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必要补充,但由于合作机制的动态性,不可避免地也存在治理失灵(Governance Failure)现象。[2]鉴于西方治理理论的局限性以及治理理论在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中的适用性,中国共产党适时地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即从“制度―能力”的视野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方面强调国家制度体系建设的法治化、规范化,明确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元治理”①的角色与功能;另一方面强调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实质是多元治理主体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国家治理现代化,既借鉴了西方治理理论中的合理要素,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蕴含着民主治理、法治治理、科学治理等主题意蕴,其中民主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3]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治理模式,它能够为多元治理主体提供有效对话和协商的平台,寻求重视所有人需求和利益的、具有集体约束力的公共政策。[4] 与西方相比,中国具有丰富的协商民主资源,人民政协、乡村自治、社区自治、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参与式预算、民事调解会都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实践形式。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内在价值、主体参与以及发展趋向上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因此,从协商民主的视角探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无疑是一个具有很强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的有益尝试。   二、 协商民主的理论内涵及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契合性   协商民主,是自由、平等的公民及其代表基于公共理性参与协商决策的过程。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制度化建设为基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为表征的协同治理过程。从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联性来看,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质上是协商民主在国家治理领域的功能拓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者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一) 协商民主的理论内涵   协商民主源于对代议制民主(Representative Democracy)或聚合式民主(Aggregative Democracy)的批判与反思。协商民主认为,聚合式民主以假定的公民固定偏好为逻辑起点,简单地诉诸投票聚合的方式达成公共决策,脱离了对审慎民主政治的追求,把民主政治等同于“个人冲突,名人政治,口水政治以及赤裸裸地追求个人利益和野心”[5]的名利场。鉴于此,协商民主将民主政治建立在公民反思性偏好基础之上,“告别任何有关固定偏好的概念,代之以一种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并通过此过程,人们为了形成一种明智且理性的政治判断,在相互理解的一系列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的意见”。[5] (267)协商民主一经提出,就吸引了伯纳德?曼宁、乔舒亚?科恩、詹姆斯?菲什金、詹姆斯?博曼、约翰?德雷泽克、约?埃尔斯特、埃米?古特曼等学者的关注,甚至罗尔斯、哈贝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