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早期佛教造像创制模式汉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方早期佛教造像创制模式汉化

南方早期佛教造像创制模式汉化   摘 要:佛教于两汉之际由古印度传入中国,中国佛教造像在继承古印度传统的基础之上融入了本土信仰与艺术风格,并形成独具一格的汉地佛教美术,而南方早期佛教造像在这一传承与创新之路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以中国南方地区早期佛教造像,并结合有关佛教造像的文献记载加以说明古印度佛教造像至中国式佛教造像的汉化之路。   关键词:南方;早期;佛教造像;创制模式;汉化   佛教造像最初兴起于中国南方四川一带,四川早期佛教造像几乎还处在对古印度佛教造像的模仿阶段,其明显带有古印度马图拉与犍陀罗艺术二者融合后的造像风格。如四川乐山麻浩1号汉代崖墓门楣出现的单尊浮雕坐佛像(图1),佛像高37cm、宽30cm,其面部五官残缺不清,头后圆形项光,高肉髻发式,着通肩式袈裟,左手紧握衣角,右手施无畏印,呈现出“U”形衣纹。再如同年,距麻浩崖墓不远的柿子湾1号蜀汉崖墓墓室门楣亦有与之造型相近的佛像,此种创制模式带有强烈的古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造像风格,此时我国的南方早期佛教造像创制处于无意识地模仿阶段,但有相关记载表明佛教在东汉末年已在民间广受欢迎,规模之浩大。据《三国志?刘繇》记载:“笮融者,丹杨人,……。乃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户。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1]   至三国时期,佛教造像出现了与本土文化相结合而衍生的创制变化,表明佛像创制意识的初步形成。例如忠县蜀汉白毫相佣(图2),身着汉服,面部五官均系汉人特征,似作舞蹈?睿?造型创新且生动有趣,额头突起为白毫相,乃佛教造像特征。再如乐山西湖塘施无畏印佣(图3),其面相到服饰皆为汉化的创制模式,乃汉人形象,保留佛教造像特征施无畏印。由此可见,佛教造像传入中国南方便逐渐开始融合本土文化风俗,至三国蜀汉前期佛教造像的创制意识已由模仿进入初具自主性的创造阶段了。   三国时期孙吴吴兴(今浙江湖州)画家曹不兴,又作曹弗兴,被誉为“佛画之祖”。据《图画见闻志》卷一记载:“昔竺乾有康僧会者,初入吴,设像行道。时曹不兴见西国佛画仪范写之,故天下盛传曹也。”[2]可见曹不兴佛画影响力之广,依文献中“仪范写之”表明曹不兴对佛画可能还处于临摹创制阶段,但不能排除其佛画带有自己的艺术创造。卫协师法曹不兴,被称为“画圣”。据《历代名画记》卷五有关卫协绘画的记载:“谢赫云:‘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六法之中,迨为皆善。虽不备该形似,而妙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3]109卫协所作“楞严七佛像”,顾恺之评论说:“伟而有情势”,卫协所绘佛像已然超越了古印度佛教造像的固定模式,佛像具有情态与动势之美感。可见卫协佛像画一改对印度佛教造像的仪范写之而增添了自己的审美意识,这对于佛教造像汉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此外,中国南方佛教造像还出现了一种无意识的汉化过程――以仙释佛,即以仙人形象装扮佛像,这是早期人们对于佛教造像特征理解错误的结果,而并非有意识的创制行为。   自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之后,我国佛教造像从纯粹模仿印度佛教造像的仪范规制到不断结合中国式审美而进行创造,逐渐创制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佛教造像,加速了佛教造像中国化的进程。笔者认为佛教造像汉化真正完成于“二戴像制”,便是由戴逵与戴?J所创制的佛教造像,其显示了佛教造像创制的自觉性以及华夏佛像审美标准。据《历代名画记》有关戴逵制佛像记载:“又善铸佛像及雕刻,曾造无量寿木像,高六丈,并菩萨。逵以古制朴拙,至于开敬,不足动心,乃潜坐帷中,密听众议,所听褒贬,辄加详研,积思三年,刻像乃成。”[3]123从这一史料我们不难看出古印度原生佛教造像风格发展至此,其朴拙庄圣的印度佛像特征已不足以满足当下民众的审美需求了,戴逵躲在佛像帷幕之后听取民众意见为的是创制出迎合民众的佛像。“密听众议,所听褒贬”可见民众对于佛教造像有属于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一味崇拜模仿。戴逵的这一举措为我们展示了他创制的佛教造像遵循民众自发的审美标准,而非单纯地去刻板古印度佛教造像。这表明南方早期佛教造像的创制已经上升到能依据本民族的审美需求来创制佛像的自觉阶段了。唐代僧人道世《法苑珠林》卷第十六中评价戴逵:“自泥洹以来,久逾千祀,西方像制,流式中夏,虽依经熔铸胡,各务仿佛,名士奇匠,竞心展力,而精分密数,未有殊绝。晋世有谯国戴逵字安道者……且机思通瞻,巧拟造化,乃所以影响法像,咫尺应身,乃作无量寿挟侍菩萨……核准度于毫芒,审光色于浓淡,其和墨点彩,刻形镂法,虽周人尽策之微,不能逾也。委心积虑,三年方成,振代迄今,所未曾有。”[4]其子戴?J刘义符曾在瓦官寺铸六丈铜佛像,后来发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