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受众视角下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方式初探
受众视角下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方式初探
[摘要]五四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的时期。文章试从小众、人际和组织等方面对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不同中国受众中的不同传播方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关键词]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方式;受众
[作者简介]李敬煊,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9;潜斌,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中共党史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9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9)02-0063-05
五四时期,19世纪末期传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开始得到广泛的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马克思主义何以在短时期内得以有效传播?根据传播学原理,受众决定传播方式,传播方式决定传播效果,正所谓传播什么很重要,怎么传播更加重要。本文尝试着以受众角度从跨域传播、小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等方面对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方式进行探究。
一、跨域传播:走出去,引进来
五四时期,随着留学热潮走出国门的青年知识分子中有不少人在日本、欧洲特别是在法国和俄国接触到和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正是这些“先进分子在五四时期混沌迷离的思想界创榛辟莽”,才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之源。
1,在留日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留学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以日本为中介的,中国最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人大多为当时留学日本的青年知识分子,其中比较著名的如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陈独秀及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达、李汉俊等人。五四时期,周恩来、杨匏安等也是在留日期间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周恩来在1918年留学日本时,以极大的热情仔细地阅读了河上肇的《贫乏物语》、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和美国记者约翰?里德反映俄国十月革命的《震撼世界的十日》以及河上肇主编的《社会问题研究》等进步刊物,正是受日本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他的思想实现了“潇潇雨,雾潆浓”到“一线阳光穿云出”再到“模糊中偶然见到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的飞跃。杨匏安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五四运动后,他积极参加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并写下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19年11月在《广东中华新报》副刊连载《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在这篇堪称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姊妹篇的文章中,杨匏安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部分作了系统而详尽的介绍。这篇文章的发表,表明杨匏安已经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2,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先进分子
留法勤工俭学可以追溯到1912年,但形成运动却是1919年到1920年,根据约略统计,在这两年之内赴法勤工俭学人数达1500余人。这些在国内深受无政府主义、工读互助运动等影响,有志于改造中国社会的知识青年,在到了产生马克思主义的欧洲后,思想认识产生了飞跃,纷纷转向马克思主义。蔡和森于1919年12月赴法勤工俭学,利用在法国的有利条件,他收集到许多有关马克思主义、俄国革命的小册子,直接将它们从法文译成中文。在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社会学说书籍的过程中,通过推求比较,蔡和森很快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921年2月1日,在给陈独秀的信中,他称自己“为极端马克思派,极端主张:唯物史观,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对于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一律排斥批评,不留余地”。除蔡和森外,同样在留法勤工俭学的过程中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还有周恩来、向警予、李立三、赵世炎、刘清扬、李富春、蔡畅、陈延年、陈乔年、陈公培、陈毅、邓小平、聂荣臻、王若飞、李维汉等人。
3,在留俄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和赴俄务工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劳工
与留日和留法学生相比,有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则走的是直接在苏俄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道路,这一批人中著名的有瞿秋白、任弼时、刘少奇、肖劲光、罗亦农、彭述之等,瞿秋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20年秋,瞿秋白以北京《晨报》通讯员的身份前往苏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胜利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使他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极大的兴趣。利用在俄国的机会,他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了实地考察,以亲身经历写下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本通讯集和许多专题报道寄回国内发表,“实现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并且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中一个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在俄国直接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除了赴俄学习的青年知识分子,还有一部分是赴俄做工的中国劳工。据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