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通识教育革新历程研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革新历程研究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革新历程研究   【摘要】美国的通识教育的起步于18世纪早期,每个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及文化对其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哈佛大学致力于通识教育的改革。   【关键词】通识教育;美国通识教育;革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81-01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科德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一词提出以来,近年来,有很多的研究者对其概念进行了一些界定,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我国学者李曼丽女士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概念的各种表述基础之上,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了初步界定: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二、哈佛通识课程设置的发展史   历年来,哈佛通识课程的设置经历了五个明显的阶段:“选修制”、“集中与分配制”、“名著课程”、“通识教育计划”以及“核心课程”。   (一)选修制的形成   随着19世纪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资产阶级的社会比例持续增高,教育在历史的变革下,也进行了相对应的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1876年,深受德国柏林大学的“教与学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设置以开始引入选修课为主;1879年,取消三年级必修科目;于1884年,废除必修课;1885年,一年级的必修课才被压缩;1886年,选修课才基本建立起来,学生需要上18门课程,修够足够的学分,学分制度建立。1870―1910年,自有选修课风靡全美国,但难以确定哪些为学生的共同必修课程。   (二)集中分配制的形成   选修制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全职业的课程局面,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但其仍存在很多弊端,学生的自由选择太过自由,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选择的仍然是以后对自己职业发展有利的课程,这与大学开展选修课程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为了解决这种弊端,于1909年,劳威尔主张取消自由选修制度,于1914年在哈佛大学全面实行集中与分配制,建立主修和分类选修制度,要求学生在16门课程中,必须修有6门主修某一学科或领域,4门则在文学、自然科学、历史、数学四个分类必修之中任修一门,另外6门可以自由选修。集中分配制的建立改变了以往选课混乱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与博的矛盾。   (三)名著课程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美国社会实用主义盛行。在教育方面,大部分高校趋向于科学教育、职业教育及专业教育,实用重于学术,强调学生社会经验的获得,而知识的追求沦为实用性教育的附庸。导致很多人盲目崇拜物质文明,忽视了理性原则,以致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下降。哈佛大学的校长赫钦斯为改变现状,组织发起“芝加哥计划”,他认为,课程设置要体现“自由化”和“人才化”,将整个课程合并为人文科学部、社会科学部和生物科学部。   (四)通识教育计划的形成   于1943年,哈佛校长科南特成立了专门委员会,以专门研究通识教育的问题,1945年,该委员会发表了题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书,书中描述了哈佛大学即将实施通识教育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构想,揭开了哈佛大学全面实施通识教育的序幕。1951年哈佛大学正式推行通识教育计划。按照通识教育计划规定,第一,一、二年级的学生要从自己所在系中选修门专业课;再从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类别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各选一门;另外还须从其他系的课程中至少选6门。第二,三、四年级也设有通识教育课程,没有学过一二年级的通识教育课程者,不得选修三、四年级的通识教育课程。第三,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生可以选修一部分三、四年级的通识教育课程,但是考试的要求不同。第四,学生不得选修属于同一考试组的两门课程。这样一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得很紧密,而且先后有序,互相衔接。它吸取了以前的课程制度的优点,并加以综合,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集中与分配为指导的自由选修制度。该教育计划为哈佛大学后期核心课程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核心课程的形成   1973年,哈佛校长博克任命罗索夫斯基为为理学院院长,并让他提出课程设置计划,1976年,罗索夫斯基组织的研究共同基础课程的小组提出“核心课程”体系,1978年,正式形成核心课程计划,1979年,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正式实施核心课程计划。该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