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佛教祈雨仪式特点及其作用.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朝佛教祈雨仪式特点及其作用

唐朝佛教祈雨仪式特点及其作用   摘 要:佛教祈雨在唐朝已经成为较为重要的仪式,它对于当时的佛教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笔者主要论述唐朝的佛教祈雨仪式的特点及其作用,以求深化对佛教祈雨仪式与佛教发展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关键词:唐朝;祈雨;佛教;作用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4-008-03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在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科技不发达和水利设施不健全的情况下,农业的丰收与天气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风调雨顺,农业就会丰产;反之,农业就会歉收。歉收往往会给统治者造成极大麻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在天气干旱的时候,百姓和政府都会想方设法缓解旱情。其中,祈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无论民间自发的祈雨还是官府举行的祈雨,在很早以前就有。佛教传入我国以后,佛教祈雨成为民间祈雨仪式的一种。在唐朝,这一仪式变得更加重要,并且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一、佛教祈雨仪式的特点   纵观有唐一代的佛教祈雨活动,我们不难发现佛教祈雨有以下特点:   首先,走本土化道路,与中国传统祈雨方法相结合。在中国传统的祈雨仪式中,龙王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古人认为龙能“兴云致雨,鼓动雷霆”[1],正所谓“在天莫如龙,龙之德,佐天地,养万物,百谷赖以生,四海所共尊者也……龙之灵翔洒雨泽枯搞滋苗稼,可不严奠醉之所哉。”[2]龙王祈雨是民间最普遍的一种祈雨仪式。佛教传入中国后,将古印度佛教中被称为佛的护卫者“Naga”的巨蛇比作中国的龙王祈雨。如佛教的一种祈雨方式为“于佛前右画三千大千世界主轮盖龙王,佛前左画难陀难陀二龙王。于坛四方,用瞿摩夷汁各画一龙王。于东方画一龙王……又于南方画一龙王……又于西方画一龙王……于北方又画一龙王。”[3]这种祈雨仪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佛教祈雨和中国民间传统祈雨仪式相结合的产物。   另一种与传统方法结合的祈雨仪式是与阴阳五行思想结合。“徙市闭坊门”是《后汉书》以来正史中经常记载的民间祈雨方式。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乞晴即闭路北头,乞雨即闭路南头”,“闭阴则阳通,宜天晴也;祈雨闭南头者,闭阴则阳通,宜零雨也。”[4]这种祈雨仪式是佛教徒举办的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祈雨仪式。   其次,利用佛经祈雨。日本学问僧圆仁所作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了一次扬州的佛教祈雨仪式。据记载,是年为开成四年(839)正月四日,“又于当时请僧令乞雨,以七人为一番,以读经。五日下,入夜雷鸣,电光浩雨,似夏月雷日,自后七日将雨,至望始晴。”[5]还有一种更为简单的佛教祈雨方法,“亢旱之时,如是依法读此《大云经》。或经一日二日乃至七日,定降注甘雨。若灾重不雨,更作必降甘雨。”[6]唐朝后期,僧人代病师“初止今东京,次于河阳,为民救旱,按经缋八龙王。立道场,启祝毕,投绪间,举众咸观书像沉跃不定,斯须云起,雷雨大作千里告足,自此归心者众。”[7]由此可见,佛经也是一种祈雨工具。   最后,利用法术祈雨。一些高僧本身怀有高超的法术,他们利用法术祈雨,影响统治者和百姓,以此达到传播佛教的目的。例如唐太宗“贞观三年从去冬至来夏六月迥然无雨,天子下诏释李两门,岳渎诸庙,爰及淫祀,普令?祭于时……知净能感以状奏闻,敕召至京,令住祈雨。告以所需,一无损费,唯愿静念三宝慈济四生(声),七日之后,必降甘泽。……至七日,向晓问守卫者曰:‘天之西北应有白虹,可观之,’寻声便见。净曰:‘雨必至矣’。须臾,云合骤雨。”[8]玄宗开元年间,久旱无雨,上下令让金刚智祈雨。金刚智“用不空钩、依菩萨法,在所住处起坛,深四肘,躬绘七俱胝菩萨像,立期以开光,明日定降雨焉。”,第七日“午后,方开眉眼,即时西北风生,飞瓦拔树,崩云泄雨,远近惊骇。”[9]《不空传》中也有类似记载。天宝年间“是岁终夏愆阳,诏令祈雨。制曰:‘时不得赊,雨不得暴。’空奏立孔雀王坛,未尽三日,雨已浃洽。”[10]关于祈雨活动,善无畏传中也有记载。开元年间一次大旱,玄宗令高力士诏善无畏祈雨。善无畏“乃盛一钵水,以小刀搅之,梵言数百咒之。须臾有物如龙,其大如指,赤色矫首,瞰水面,复潜于钵底。畏且搅且咒,倾之,有白气自钵而兴,迳上数尺,稍稍引去。畏谓士力曰:‘亟去,雨至矣。’力士驰去,迥顾见白气疾旋,自讲堂而西,若一匹素翻空而上。既而昏霾,大风震电,力士才及天津桥,风雨随马而聚,街中大树多拔焉。力士入奏而衣尽沾湿矣。”[11]这些佛教徒利用法术祈雨收到了良好效果,间接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佛教徒利用各种方式进行祈雨活动加大了佛教的传播力度和深度,在官方和民间有了很多信徒和很深的影响力。祈雨的成功给无助的百姓带来了希望,也使朝廷对它的支持力度加大,从而佛教的信众大为增加,并达到了盲从的进步,佛教也在唐朝达到了鼎盛阶段。   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