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判例适用及其历史意义.doc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时期判例适用及其历史意义

唐宋时期判例适用及其历史意义   唐代在中国判例发展史上首次正式使用“例”来替代汉代以来作为判例的“比”。唐之《法例》所载案例,是中央司法机关灵活运用法律原则,将之适用于疑难案例而予以裁定的判例。进入宋代以后,判例的适用日益普及。判例的适用通常发生在常法无合适条款可以引用的情况下。唐代出现的例,以及入宋以后大量修纂和适用的例,都带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即例被当作先例来引用,成为司法审判的法律依据。判例的适用,对于弥补常法的不足,提高司法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唐宋判例的制定和适用,也影响了后来明清时期法律体系的架构。   [关键词]唐宋;例;判例;法例,断例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9)02-0120-07   戴建国(1953―),男,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史及中国古代法律史。(上海 200234)   本文系上海市教委中国古代史重点学科(项目编号:J50405)建设成果之一。      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判例的广泛适用。作为判例之“例”名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唐高宗时编撰的《法例》。关于《法例》,日本学者泷川政次郎曾撰有《(令集解)所见唐代法律文书》,是较早研究唐代例的学者。嗣后池田温又有续论,撰有《唐代(法例)小考》,为研究唐代的例做了开拓性工作。唐宋时期是例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试在前贤研究基础上对这一时期的例作进一步的梳理。      一、唐代的判例      《旧唐书》卷50《刑法志》载:   先是详刑少卿赵仁本撰《法例》三卷,引以断狱,时议亦为折衷。后高宗览之,以为烦文不便,因谓侍臣曰:“律令格式,天下通规,非朕庸虚所能创制。并是武德之际,贞观已来,或取定宸衷,参详众议,条章备举,轨躅昭然,临事遵行,自不能尽。何为更须作例,致使触绪多疑。计此因循,非适今日,速宜改辙,不得更然。”自是,《法例》遂废不用。   详刑少卿,即大理寺少卿。赵仁本所撰《法例》,与其后出现的张??《龙筋风髓判》、白居易百道判之类的判词不同。据此段史料所言,赵仁本所撰《法例》,用于大理寺判案断狱。通过断狱的实践,此《法例》在当时颇为人们所肯定。然而,高宗从另一角度――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出发,反对使用《法例》。当时正是唐朝律令体系日臻完备之际,司法效率较高,高宗自然不愿意变更高祖、太宗创立的法律体系。赵仁本所撰《法例》究竟是部什么性质的法典,由于此典已亡佚,详情不清楚,所幸日本古文献《令集解》保留有两条《法例》佚文。其一载卷9《户令》造账籍条:   《法例》云:?e孩儿籍年十五,貌案年十六。据籍便当赎条,从貌乃合徒役。州司有疑,令谳请报。司刑判,以籍为定,本谓实年,年有隐欺,准令许貌案,[不]一定,刑役无依。未及改错之间,止得据案为定。   从这条材料来看,唐之《法例》是关于地方司法官在审判案子时,遇到疑问,上奏朝廷,朝廷给予裁决的案例。司刑就是刑部,唐高宗时,曾一度改刑部名称为司刑。此案例云百姓?e孩儿隐瞒年龄,户籍上登记其为十五岁,而地方官吏在实际审核时,根据其形貌核定为十六岁。唐前期《户令》规定:“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唐之前期,十六岁是一个重要的年龄界限,满十六岁者要承担国家徭役,同时也是刑事责任承担与否的法定年限。《唐律疏议》卷6《名例》称日年及众谋条载:   疏议曰:称人年处,即须依籍为定。假使貌高年小,或貌小年高,悉依籍书,不合准貌。……问曰:依户令“疑有奸欺,随状貌定”。若犯罪者年貌悬异,得依令貌定科罪以否?答曰:令为课役生文,律以定刑立制。惟刑是恤,貌即奸生。课役稍轻,故得临时貌定;刑名事重,止可依据籍书。律、令义殊,不可破律从令。或有状貌成人而作死罪,籍年七岁,不得即科;或籍年十六以上而犯死刑,验其形貌,不过七岁:如此事类,貌状共籍年悬隔者,犯流罪以上及除、免、官当者,申尚书省量定。须奏者,临时奏闻。   法律规定,当户籍簿上登载的年龄与实际貌状的年龄不符时,可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如属课役,可以实际貌状年龄为准;如属刑事犯罪,一般情况下依户籍簿登载的年龄为准,如犯死罪,则当上奏朝廷裁断。   上述《法例》所载上奏的案子,应是一件刑事案例,疑难点在于究竟是依户籍簿为准,还是依实际貌状年龄为准。结果司刑判,却是依据户令,以实际貌状年龄为审判依据。这与上述《唐律疏议》所规定的刑事案件“止可依据籍书”而定的原则相背离。于此,我们可以得知,《法例》所载案例,乃是《唐律疏议》等常法无法解决的特殊的案子。   《令集解》卷10《户令》嫁女条载另一条法例:   嵩州申牒,称,郭当、苏卿,皆娶阿庞为妇。郭当于庞叔静边而娶,苏卿又于庞弟戚处娶之,两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