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北方边地与民族研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朝后期北方边地与民族研究

唐朝后期北方边地与民族研究   [摘要]本文选择唐朝后期北方边地与活跃在那里的民族势力做研究的因缘,是因为作者认为长城地区处在农耕、游牧两大文明交汇的核心地带,具有沟通、联络异质文化的功能,对深化唐朝后期北方社会乃至整体情形的了解具有典型意义。作者以此为开端,拟就该地区具体相关问题进行探索。   [关键词]唐朝后期,北方边地,民族群体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9―0005―05      一      唐朝社会的后期,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探索和研究,因为留存下来的文献记载不如前期那么系统和全面,留给后人的想象空间就比前期要大;更重要的是后期社会的发展轨迹,与前期迥然有别,似乎走向了另一种路径。人们常说的唐宋社会变革,意图是探索这两个朝代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别,而差距本身则是这个说法存在的前提。唐宋之间果真像他们所说的存在着那么大的差异吗?从唐朝后期社会北方边地和民族的变化,能否找到某些内容乃至性质上的变化以证明这种差异呢?这是本课题不能回避的问题之一。      其次,唐朝后期社会的北方边地和分布在那里的民族的确在发生剧烈的变动。不错,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整个社会都在发生着变化。但是,由于各个地区在王朝统辖之下的地位和角色不同,各地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甚至千差万别。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根本原因就是唐朝是由不同区域组成的范围广大的王朝帝国。在疆土广远、人口众多的社会里,尽管同质化的趋向一直是统治集团的积极鼓吹和社会主流文化(在当时主要是指儒家为主导的文化系统)的极力倡导,但在传统的相对于工业社会而言封闭自锁的农业社会里,各地区在王朝统辖之下的各自特点和差异,仍然超出我们的想象。特别是在中央权威严重削弱的情况下,区域的自我调整,以及在此种调整下进发的自我张力,空前地凸显出来了。      第三,正是在各地自我凸显的状态下,区域问题成为我们了解和把握后期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门径。在一个有效行使权力的王朝之内,尚存在着所谓“道”的自然地理观念的社会里,一旦它的威权被削弱,王朝统辖能力下降的时候,各地区内部的问题就日益突出。的确,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遭受最大的冲击就是王朝一体性的权威被严重地削弱,表现在各地区自我意念的强化,特别是以节度使为代表的势力有自行统辖的趋势,尤其是河北道范围内的几个节镇,自行割据,拒绝朝廷旨令,如陈寅恪先生所描述的那样:“唐代自安史乱后,名义上虽或保持其一统之外貌,实际上则中央政府与一部分之地方藩镇,已截然划为二不同之区域,非仅政治军事不能统一,即社会文化完全成为互不关涉之集团,其统治阶级氏族之不同类更无待言矣。”   后期社会的分化,使唐朝的一体性受到损害。如何揭示出各地的具体情况,是本课题撰写的一个动机。诚如上面所讲的,对这种情形的具体研究和深入揭示,以往的学者功绩卓著,成果亦很突出。但也不能不看到,由于文献记载的疏缺,有不少细节问题,甚至关键性、转折性的环节仍待于继续深入地展开。      第四,本课题打算选取北方边地与那里的民族势力做文章。这是因为,所谓的北方边地(即长城地带)自古以来是各民族、各势力相互接触、相互碰撞与融合的地区,它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反映出那个时代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在上述因素支配之下,我选择唐朝后期北方边地和活跃在该地区的民族做文章,希望通过具体的研究,揭示出一些生动的相貌,以充实这个领域。      二      撰写此文,除了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即人们熟悉的通过文献史籍去研究某个问题之外,这里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所谓的区域性研究;二是对历史上的民族概念要有民族学的某些解释。   区域性研究,在古人的心目中已有类似的观念。就本课题所在的历史时期而言,唐初人在编写《隋书?地理志》的时候,就有地域观念在其中了。隋朝建立后,沿革更张前朝机制,全国建立190个郡、1255个县,“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东南皆至于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地理志》设定的意图就是“体国经野”“分疆划界,建都锡社”,作为王朝统治的地理基础,这里交代得再清楚不过了。可是就在《地理志》中,我们还看到了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地理分区,即所谓雍、梁、豫、兖、冀、青、徐、扬、荆等古九州。九州之内,民俗风习随地域之差而有不同。以雍州为例:“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贵者崇侈靡,贱者薄仁义,豪强者纵横,贫窭者窘蹙。桴鼓屡警,盗贼不禁,此乃古今之所同焉。……安定、北地、上郡、陇西、天水、金城,于古为六郡之地,其人性犹质直。然尚俭约,习仁义,勤于稼穑,多畜牧,无复寇盗矣。雕阴、延安、弘化,连接山胡,性多木强,皆女淫而妇贞,盖俗然也。平凉、朔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