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价值交换现实抽象与先天观念综合お.doc

商品价值交换现实抽象与先天观念综合お.doc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商品价值交换现实抽象与先天观念综合お

商品价值交换现实抽象与先天观念综合お   〔摘要〕索恩-雷特尔试图给康德认识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答案,他提出,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现实抽象的价值关系才是康德先天观念综合的真正缘起。在商品交换的现实抽象中出现了与纯粹知性发生相同的情形。因为现实抽象中出现的形式同一性不是由交换主体自觉发动的,社会综合的生成恰恰在他们之外。这样,在商品生产社会中,先天观念构架中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校准机制,也就是康德先天观念综合所生成的知性统觉机制,从现实基础上看恰恰是交换中发生作用的相互居有关系的间接结果。正是这种在社会生活发生的“第二自然”――个人之外自发生成的现实抽象构成了康德先天观念综合和思维抽象逻辑统摄的秘密。   〔关键词〕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现实抽象;先天观念综合;价值   〔中图分类号〕B51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6)04-0001-11   ①索恩-雷特尔(Alfred Sohn-Rethel,1899-1990):德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1921年毕业于海德堡大学。1920年,与恩斯特?布洛赫成为朋友,1921年结识本雅明。1924-1927年间,在意大利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克拉考尔和阿多诺接近。但由于霍克海默的反对,始终没有成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192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37年,他通过瑞士和巴黎移居英国。1978年,索恩 - 雷特尔被任命为不莱梅大学的社会哲学教授。代表作:《商品形式与思想形式》(1971)、《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经济和阶级结构》(1973)、《认识的社会理论》(1985)、《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1921-1989)、《货币:先天的纯粹铸币》(1990)等。   ②此书1970年版的书名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社会综合的理论》(Geistige und Krperliche Arbeit Zur Theorie der Gesellschaftlichen Synthesis)。此书的中译本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MZD026)   〔作者简介〕张一兵,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0093。   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①,是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被严重忽视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代表作《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Geistige und krperliche Arbeit Zur Epistemologie der abendlndischen Geschichte)②一书,可以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献中最重要的哲学认识论研究成果。在索恩-雷特尔看来,商品交换关系的现实抽象之核心就是价值抽象。但是,他这里所理解的价值概念已经不再是马克思原来经济学语境中的原初意向,而是由商品这种特别的关系性社会存在引导出他想对接的先天观念综合机制的现实对应物,即商品交换中现实抽象生成的物化结构和自发的社会综合机制,尤其是这种现实抽象所导致的社会生活中出现自然界才有的自发的因果性关系。索恩-雷特尔断言,正是这种在社会生活发生的“第二自然”――个人之外自发生成的商品价值的现实抽象,构成了康德先天观念综合和思维抽象逻辑统摄的秘密。   ①“劳动产品只是在它们的交换中,才取得一种社会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对象性是与它们的感觉上各不相同的使用对象性相分离的。”(Ibid., S.87. 参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90页)――索恩-雷特尔原注。   一、价值概念:无意识的商品拜物教与先天观念的知性综合机制   我们能看到,索恩-雷特尔进一步追问的是作为关系性存在的价值概念(Wertbegriff)。他引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商品交换的相关论述,指认商品与商品之间不会以完全不同的使用价值进行交换,于是这就“需要一个中介性的概念(vermittelnden Begriffes),借助这一概念,商品的相等与相异就能够并行不悖”,这就是能够生成不同商品之间的等价(Gleichwertigkeit)交换关系的价值。   “价值”因此不是相等的根据,恰恰相反,内在于交换关系的,对于社会综合来说必然的交换等式的假设,乃是以价值概念为前提的。①这给价值概念一个假象:似乎它指明了一种包含于商品之中的纯粹量上的本质(rein quantitatives Wesen)。但是,这个表面上的本质不过是一种从人的行动中生长出来的社会必要关系(gesellschaftlich notwendige Relation),在其中,人的社会关系被“物化”(verdingicht)了,即转移为他们的商品之间的关系。商品承载了一种社会本性,这本性与作为物(Din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