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黎图像诗中符号系统.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陳黎圖像詩中的符號系統 陳思嫻 〈南華文學所〉 摘要 在台灣現代詩中,圖像詩的發展,從早期的詹冰、林亨泰、白萩、洛夫、非馬、羅門, 到杜國清、羅青、蕭蕭、杜十三、蘇紹連、陳黎、羅智成等,已形成其獨立的詩學體系, 成為台灣現代詩中的特色之一。圖像詩又稱為「具象詩」、「具體詩」(Concrete Poetry ),所 指的是「利用漢字的圖像特性與建築特性,將文字加以排列 ,以達到圖形寫貌的具體作用, 或藉此進行暗示、象徵的詩學活動的詩」 1 ,而林燿德將它定義為:「利用文字記號系統的 2 具象化表現形式」 。圖像詩除了表現在寫作技巧之外,還表現在援引圖像詩的手法,以視 覺暗示的方式,製造詩形的外觀之圖像效果,形成獨特的 藝術風格;由於這一類的創作, 在創新實驗上大多帶著強烈的遊戲性格,「其遊戲策略主要體現在兩方面—聽覺的戲耍,和 視覺的戲耍」 3 ,故圖像詩又被稱為「前衛詩」。由於現代科技的進步,改變了現代詩的書 寫模式和呈現樣態, 80 年代中期,「視覺詩」(Visual Poetry )的引進和創作、90 年代「網 路詩」的大量出現,在現代詩的圖像性表現上,呈現了另 一層深入的閱讀和書寫方法。然 而「視覺詩」(Visual Poetry )和圖像詩相較之下,它的重點在「視覺」而不是「詩」;也並 非是我們在此所要探討的,以「圖像技巧」為前提的圖像詩。 圖像詩以「圖像技巧」為前提,如此「純粹專 注在詩歌外在形式上的研究,很難不被 貼上『形式主義』的標籤」 4 ,而誠如林燿德為圖像詩所下的定義,圖像詩即使有具體的圖 1 丁旭輝:《台灣現代圖象詩技巧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 年,頁1 。 2 林燿德:《不安海域》,台北,師大書苑,1988 年。 3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九七~世紀末》,台北,時報出版社,1998 年,頁64 。 4 丁旭輝:《台灣現代圖象詩技巧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 年,頁5 。 1 像形式,它的主要重點仍在文字記號系統。否則,純粹以利用文字排列成圖像,而喚起讀 者對事物形體狀態的視覺感的圖像形式,和藝術研究的「圖像學」( Iconography )並無相異 之處。這正是圖像詩能夠在台灣現代詩中,佔有重要發展意義的主因。 關鍵字:圖像、形式、文字、系統。 2 一、前言 台灣圖像詩的發展,從一開始即被詩的形式所限囿,而以為只要單純以詩的文字稍作 排列,圖像詩便可成形。台灣圖像詩因為漢字本身的圖象和建築特性,擺放在語言學的兩 軸當中,於是略顯見其隱藏的系統。本文以中生代詩人陳黎為例,分析他精湛的圖像詩作 品,並試圖為圖像詩歸納出內在的符號系統,而非使圖像詩的創作或研究,一再成為形式 主義所標榜,而被創作者視為的文字遊戲。以下試述之並總合陳黎圖像詩中的符號系統。 二、陳黎與圖像詩 (一)陳黎 五○年代出生於台灣花蓮的詩人陳黎(1954~),其詩風具有多重變奏轉折的軌跡。學 院式的陶養,加上內外時空的推移變遷,使他不僅濡染西方思潮及第三世界文學與影像藝 術,並強烈激發其本土/外來、意識/現實、音樂/詩歌……間多層次的辯證省思。 從七○年代至八○年代,已可從陳黎的詩作,可看出他豐沛的想像力與大膽的形式追 求。八○至九○之間,他中和了藝術與現實的兩難,以節奏、旋律、意象和日常生活語言, 曲探社會底層與人性弔詭的繁複面。他試圖把精醇質樸的藝術理念和諷刺悲憫情懷,合而 為一。 九○年代前後,陳黎重新認知自己的「本位」與「本土性」,然此於七○年代早已發軔。 九○以降迄今,他的詩質更加稠密精準,詩的內涵更深邃 ,形式更自由。至今為止,陳黎

文档评论(0)

xina1711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