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槽河滋生“西瓜秧”之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槽河滋生“西瓜秧”之河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襄阳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谚:“团山的砖,梁坡的瓦,太平店的豆腐,古驿的瓜,东津的俩娃儿羞答答。”其意为团山窑厂烧的砖好,梁坡窑厂制的瓦好,太平店制作的豆腐好,古驿种出的西瓜好,而东津的姑娘长得好。   杜槽河的“西瓜秧”并非种植的西瓜,而是一种颇具特色的水利灌溉设施。   杜槽河,是汉江中游襄阳段的一条支流,早年名独草河。它发源于豫鄂交界的三尖山东侧的薛沟,向南经襄阳老河口市的吴家庄、温家沟、肖湾、杨庄、朱家营、小黄楝树、郭庄入黑虎山水库,再下经赵岗、王湾、石河、朱家楼、洪山嘴到杨家堤入汉水,全长27公里,常年流量为0.06立方米每秒。   丘陵岗地,鄂西北有名“旱包子”   老河口市(原称光化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北岸,地处秦岭支脉伏牛山南支尾端,南阳盆地边缘,地貌形态多姿。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若干条“鸡爪子”状丘岗伸向东南,形成丘陵、平岗、平原三种地形。   老河口市境北边界的朱连山东西横断,与河南淅川县、邓州市相隔,为境内最高山脉。朱连山以南之岗岭均为自北向南走向。这道岗岭,将境内水系分为东西两片,岭西大小河流均直接汇入汉江。岭东河流则分别汇入排子河、黑水河(红水河),再入小清河到襄阳的樊城入汉江。朱连山主岭以西的支岭,均为自东向西南走向,由主岭直到汉江边。这里的水系除汉江过境河段58公里外,仅有蒿堰河、四道河、苏家河、杜槽河、大梁河等几条小河流。降雨量年际和季节差异较大,相对较少,是湖北有名的“光北”“旱包子”,属丘陵岗地低产地带。丘陵岗地面积达856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70%以上。蓄水保水能力差,易受旱灾,少部分平原低洼地却又排水不畅,易受涝灾。水旱灾害频繁,纯属“望天收”,正如民间谚语所言:“天旱不见面,下雨冲一半。”“晴三天,张大嘴;雨三天,吐黄水。”据史料记载:自1368年至1948年的580年间,光化县发生较大旱灾99次,较大水灾71次,平均三年要遇一次自然灾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光化县有70多万亩耕地,水田面积仅4000亩左右,且还不保收,属粮食供应调进县。   名扬全国,杜槽河滋生“西瓜秧”   杜槽河位于老河口市北部朱连山主岭西侧,其流域范围呈带状,流域面积42平方公里。在地形上,自源头至朱家营属高山峡谷,以下冲谷渐次开阔,赵岗以下逐渐形成矮岭宽谷,一般山岭高度在800~1500米之间。两岸均为耕地,坡度为10度至20度。沿河两岸宽500~1000米地带,地势平坦,坡度为1度至3度之间,为杜槽河流域的农业基地。全流域耕地面积2.3万亩,仅有水田75亩,平均粮食亩产只有几十斤。由于水低地高不能灌溉,历史上属高旱低灌地区。当地有“河下流水两岸干,山上红土石蛋蛋”“有女不嫁孤庙岗(村名),一天三餐红薯汤”之说。   1955年秋,光化县委、县政府决定利用冬春农闲时机,由县政府建设科负责设计施工,在杜槽河上兴建滚水坝。入冬,赵岗乡永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1000多人的筑坝大军,顶风霜雨雪,在杜槽河上游杨庄村就地取材,因势利导,修一座浆砌块石滚水坝,以抬高水位,引水灌溉下游的永固、红星、六合。   经过冬春施工,1956年5月,杨庄浆砌块石滚水坝建成引水,?_挖渠道3公里,改水田397亩,当年亩产水稻就达159公斤。广大干群尝到了旱改水能大幅增产的甜头,更加激发了兴修水利的积极性,1956年冬又将渠道延长3公里。下游六合农业生产合作社,学习永固合作社修水利经验,组织社员也在杜槽河黑虎山处修了一座滚水坝,挖渠6.5公里,当年就改水田300多亩,同样也获得了好收成。   但是,渠道延长了,用水季节上下游矛盾却突出了。群众反映:“渠首稳当当(水源有保障),渠中较紧张(用水没保障),渠尾踮脚望(水流不过来)。”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单靠渠水灌田,效益不大,矛盾太多。于是,1957年秋,在光化县委、县政府统一组织下,在杜槽河现有9条拦河坝及9条沿渠的基础上又冲修了5个小水库,水库以下又挖了32口堰塘。由于坝渠与水库、堰塘贯通,杜槽河水一年到头日日夜夜地灌入水库及堰塘。用水季节,水库、堰塘的水直接灌田。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了,上下游用水矛盾大大缓和了。这样就形成了拦河筑坝、盘山开渠、沿渠修库堰,河坝连水渠,水渠连水库,水库连堰塘,水库、堰塘直接连水田,远处引水、近处灌田、常年蓄水、忙时灌田的一整套自流灌溉系统。形象地说:就是以河坝为根,以渠道为藤,以水库、堰塘为瓜,故称之为“西瓜秧”式水利灌溉系统(简称“西瓜秧”)。该工程的建成较大地改变了杜槽河流域十年九旱、吃水困难、粮食低产的状况。   当时的光化县委及时总结了永固、六合农业生产合作社治水成功经验,并在全县大力加以推广。“西瓜秧”的美名不胫而走。   1957年11月10日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