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松溉熊氏杆秤 一杆秤上的百年刻度
英文导读: Xiongshi Lever Scale keeps one hundred years. Xiong Dexing is the
ffth generation and he has researched the skills for forty seven years.
在重庆永川松溉古镇,熊氏杆秤传人熊德兴的名气很大。2010年,熊德兴登上了央视举办的《欢乐中国行?魅力永川》晚会,名嘴董卿邀请他在节目现场展示了制作的最小杆秤和最大杆秤,一时间,熊氏杆秤声名鹊起。从此之后,重庆主城甚至更远地方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想一睹熊德兴表演百年制秤技艺。不过,自己的手艺虽然火了,但现实却让熊德兴新增了疑惑,“杆秤成了旅游纪念品,不拿来用了,拿来看了。我也不是工人了,成了演员。”
古镇里孤独的制秤匠人
熊德兴的杆秤制作作坊位于松溉古镇的一条老街上,街上的石板路和两边的木质民居,都散发出一股古老的味道。不足30平米的手工作坊平时是房子的堂屋,制作杆秤时将饭桌往旁边一推,这里便成了熊德兴的工作室。
在这间简陋的工作室里,两面雪白的墙上挂着大大小小十几杆秤,木质工作台上随处可见用来量秤的砝码,以及手推刨、手钻、铁砧子、砂轮、秤钩、铁钳、叨口等做秤的工具。“这些东西都是我父亲留下来的,有些工具已传承了好几辈人。”熊德兴一边推木屑一边说。工作台是他爷爷留下的,已使用了70多年。而熊家制作杆秤的历史更长,自他祖父熊兴元于清朝末年在此开设杆秤作坊以来,至今已历经5代人,有100 多年历史。
熊德兴16岁开始随父学艺,已从事杆秤制作47年。那时候熊德兴觉得这项技艺十分繁琐,仅一把秤杆就要磨好几个小时。刚开始做的时候他仅仅能做出一个形状,离一把“好秤”的要求还差得很远。学了四五年,熊德兴做的秤才勉强入得了父亲的眼。
他清楚地记得,刚开始学时,他做的杆秤是十六两制的,在每杆秤末梢都会刻上“福禄寿”三字,既耗时又繁琐。对此他一直疑惑不解,因为国家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实行十两制了。父亲告诉他,那是改革后,很多人用不惯十两制的杆秤,老辈子又舍不得丢弃传承了几千年的十六两计量单位。随后,父亲向熊德兴说起爷爷辈传下来的关于秤杆起源的故事。
相传,为越国灭吴雪耻立下头功的范蠡,深谙国君勾践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遂在论功行赏时激流勇退,与知心爱人西施跑到齐国下海经商去了。几年后,却散尽千金,辗转至陶,用“操计然之术”把握商机,又成了富可敌国的范大款,而杆秤则是他在经商实践中的意外收获――他用东方人的思维具象地阐释着杠杆原理,以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为标记,一颗
星代表一两重,制造出了十三两为一斤的杆秤。今天,我们常说半斤对八两,这是因为大家都熟悉古代是十六两为一斤,其实这三两也是范蠡加的。那时,有了杆秤,虽克服了市场估堆陈弊,但不久范蠡又发现一些奸商以缺斤少两的卑鄙手段损害买者利益,于是他在原来的基础上添了福、禄、寿三颗星,一斤也相应提高到十六两。少一两没福气、损二两无功名、缺三两折寿命。直白讲就是:“哥们儿,我画个圈圈诅咒你,看你还敢不敢克扣斤两!”时光荏苒,范蠡苦心孤诣的金山银山早不知卷往何方,惟独其经商的副产品――杆秤留了下来,这也许是他未曾意料到的吧。
后来,人们逐渐接受了十两制,十六两制的杆秤熊德兴再也没有做过,家里惟一的一把十六两制的杆秤还是熊德兴的高祖留下来的。熊德兴不无感慨地说:“杆秤上少了福禄寿三字,倒是简化了我们匠人制作杆秤的流程,却增加了许多人的市侩心理。”
做十两制的杆秤至今,熊德兴做出的成品杆秤中,最重可以称500斤,最小的可以精确到一钱、两钱,但一般都以制作 60斤的家庭杆秤为主。
23道工序做出的良心秤
杆秤看似平常,可是工序复杂,从刨到磨,从钻孔到嵌星,从上漆到抛光……做一杆好秤至少需要23道工序。在笔者的强烈请求下,熊德兴为笔者演示了熊氏杆秤制作技艺的工序。
只见熊德兴在一堆阴干了几年的硬杂木里选出了一根枣木,经过刨、磨后,原本粗糙的一根木头在熊德兴手中渐渐变成笔直光滑的秤杆。随后用两脚规测量,在秤杆上打出三个垂直的孔,用来安装秤盘、秤钩和两个提扣。待烧好的铜水冷却敲成薄铜片并在秤杆的两头包好后,就是系提扣了。为方便使用,一杆秤都具备大、小秤功能,而决定大、小秤的正是提扣,它类似于阿基米德撬起地球要找的那个支点。所以,一杆秤要系两个提扣,大秤居前,小秤居后。杆秤是否准确,由小秤的定平心说了算,即提着后面的提扣,移动秤砣,空秤达到平衡时,秤砣吊的位置就可以钻第一个星花,即定平心。小秤的星花在内侧,一般一两起花,熊德兴先用标准计量码一斤一两地测出相应距离,再用两脚规等距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