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斯《情人》中主人公我的恋父情结.docVIP

杜拉斯《情人》中主人公我的恋父情结.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拉斯《情人》中主人公“我”的恋父情结   [摘 要]《情人》的主人公“我”在年幼时便失去父亲,加上其成长于缺乏爱且不幸福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她孤独与反抗的性格。这些都造就了其内心深刻的恋父情结,她对大龄男人爱慕,对母亲怀有憎恨心理。本文将从恋父情结的形成、父亲般的“情人”和“我”对母亲的态度三个方面来解读主人公“我”的恋父情结。   [关键词]杜拉斯;《情人》;恋父情结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5 ― 0101 ― 02   1984年,杜拉斯凭借小说《情人》获得了法国当年的龚古尔奖,“在全国卷起了一股异国风情热,尤其是对那些曾经在印度支那生活过的法国人,这本小说使他们心中泛起了对逝去岁月的悠悠之情”。作者在印度支那度过她的童年,这段生活经历成为她日后创作的源泉,小说《情人》也是她这段生活经历的产物,是对过往历史追溯与现实生活感受融合的结晶,它出版两个月销量就达到20万本,因为大家对这段生活经历有认同感,并从中窥探到这位特立独行的作家的过去。   杜拉斯的小说《情人》自问世以来,由于其独特的写法,简练的遣词用句,巧妙的人物形象构造,加上所带有的浓厚的自传色彩,吸引了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有从形象学角度分析主人公的中国情人,有从叙事学角度分析文本结构,成果不计其数,本文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小说中主人公“我”所具有的潜在的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一词最早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源于古希腊悲剧。厄勒克特拉的父亲征战途中为躲风暴杀了小女儿祭神,母亲因此杀害了父亲,厄勒克特拉记恨母亲,最后怂恿弟弟杀死母亲为父报仇,所以,“恋父情结”常用来形容恋父恨母的女性,又称为厄勒克特拉情结。弗洛伊德认为,恋父情结一方面表现为对父亲的依赖和爱恋,在此状态中,父亲变成女孩的爱慕对象,女孩将会找到从这个以父亲身份出现的对象通向选择最后对象的道路;另一方面表现为无意识地对母亲的怨恨和敌意,因为母亲变成了她的情敌,她所希望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已被她的母亲所有。而这两点在《情人》的主人公身上都有明显体现,它们是主人公恋父情结的客观外在表现,以下内容首先要探讨这种情结形成的内在因素,然后通过小说文本分析其具体体现。   一、主人公恋父情结的形成   “我”是这部小说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出现了许多其他形象,这些形象都来自作者生活之中。“我”在某些方面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对过去的回忆,借着“我”这个形象杜拉斯把自己的心理需求和渴求用一种文字书写的形式传递给读者。小说的主人公是法属越南殖民地一个法国白人家庭中的小女儿,母亲为梦想来到越南,因为没有行贿官员而买到一片不毛之地,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血却一无所获,顽固的母亲不断将收入投入那片土地上,使得家里常年处于负债状态,可以说她们虽然是殖民地种族优越的白人,但又是很穷的白人,是白人中的穷人。另外,失去父亲的家庭中,母亲占统治地位,而母亲又过分溺爱大儿子,在这种过分的偏爱下,大哥在家里恃强凌弱、蛮横霸道,在外面为非作歹、不务正业,终生一事无成且劣迹斑斑,可在母亲眼里,他却是最好的,最优秀的,她像对待那片不毛之地一样执着地庇护着他,直到她死。因此,这样的家庭对主人公有直接的负面影响,她对这种生活深恶痛绝,这个家庭对她而言,正如文中所说:“就是一块顽石,凝结得又厚又硬,不可接近。我们没有一天不你杀我杀的,天天都在杀人”。在这样缺少温暖的环境成长,“我”产生了恐惧和厌烦之感,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里。   主人公幼年时,家庭中的重要角色“父亲”因重病去世,文中有关父亲的描写,只出现三次,一次写父亲病重快死时,绝望的母亲愚蠢地买下小湖边的那幢房子,“什么道理也没有,我父亲已经气息奄奄快要死了”;还有一次是写父亲因为健康原因,要回法国去,母亲不同意和他一起回国,后来,不到一年,他就死了;第三次是写大哥赌输卖掉父亲买的一处房产,“我父亲死前在双海地方买了一处房产。这是我们唯一的财产。他赌输了。母亲把房产卖掉还债”。这仅有的几处描写,都牵涉到母亲和大哥,语气中吐露出强烈的愤恨,她痛恨不顾正处于病危的父亲而一意孤行的母亲,气用父亲房产来抵儿子赌债的母亲,这些都明确表达了主人公对父亲的怀念与对母亲的不满。   小时候就失去父亲的主人公,生活中几乎没有父爱的存在,仅有的小哥哥也在大哥的铁蹄下软弱忍受,她常年处于压抑和孤独的状态中,助长了性格中的叛逆与对抗,她渴望来自父亲的爱与关怀,渴望一个父亲所能给予的可靠和依赖,这些都使她产生强烈的恋父情结,塑造了她的恋父心理和性格,从而决定了她选择情人的条件,影响着她对母亲的态度。   二、父亲般的“情人”   小说中的“情人”形象寄托了作者的多重感情,他混合了作者生活中的三个重要人物,有年少时渡河上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