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选择差异我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docVIP

基于技术选择差异我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技术选择差异我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基于技术选择差异我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摘要: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地区增长收敛研究普遍假设中国所有区域生产函数相同,忽视不同区域受自身要素禀赋制约而选择适宜技术以实现经济增长。利用我国1996~2011年29省面板数据构建区域异质性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并解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结果发现:一、异质技术前沿下区域TFP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更契合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二、东部TFP增长呈稳中有降的“下台阶型”变化,中部呈稳中有升的“上台阶型”增长,西部则呈持续的“锯齿型”波动;三、相对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东西部技术选择存在欠适宜性。   关键词:适宜技术选择;随机前沿模型;TFP增长率分解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   Analysis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Rooted in Different Technology Selection among Chinas Regions   ZHANG Yue-ling, YE A-zhong, WU Ji-gui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16)   Abstract: The existing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literature on productivity growth rate often assumes all provinces in China have the same production func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 different production models using panel data of 29 provinces during 1996-2011, and then decomposes TFP growth. Results: one, the TFP trends from different frontier models are more in line with non-balance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wo, the Eastern TFP has “down step” change, the Central, a steadily increasing “on stage”; while the western is continued wave of zigzag; diseconomies of scale has been the biggest constraints in each TFP; three, compared to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technology selec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is less feasible.   Keywords: appropriate technology selection; stochastic frontier model; TFP decomposition   引言   经济增长是资本、劳动、技术、体制诸要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任何单独要素都不可能总是对经济增长产生单方向的促进或抑制作用,而是各个增长要素协同地非线性地作用于经济增长[1]。以Basu和Weil[2]、Los和Timmer[3]、Acemoglu和Zilibotti[4]为代表的适宜技术理论强调,经济体在既定时期的技术选择受自身资源禀赋数量及质量约束。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技术利用效率低下而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生产率差异,是因为其技术引进与本国要素禀赋不匹配。林毅夫[5]的技术选择假说则指出,一个国家最适宜的技术结构内生决定于这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因而更关注政府推行的经济发展战略能否充分发挥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实践表明:技术选择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技术选择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绩效。   然而,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研究地区增长收敛的文献,普遍假设中国所有区域生产函数相同,忽视不同区域受自身要素禀赋制约而选择适宜技术以实现经济增长。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地区之间要素禀赋分布差异明显,面对多元而异质的要素结构匹配,技术选择也必然是多样的。对于资本充裕的地区而言,资本节约型的前沿技术并非最优选择,同样,劳动节约型前沿技术也未必适合具有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地区,受制于本身资源禀赋条件,各地区技术选择必然存在差异。张月玲和叶阿忠[6]从要素替代弹性分析视角,发现我国区域技术选择与要素结构匹配存在差异。李胜文等[7]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