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响应面法汽车前防撞梁轻量化分析
基于响应面法汽车前防撞梁轻量化分析
作者简介: 陈则尧(1991―),男,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汽车车身结构分析及轻量化,(E??mail)zeyaochen@163.com;
吴宪(1971―),男,辽宁阜新人, 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汽车总体设计及现代设计方法应用,(E??mail)wuxian@tongji??0引言
在低速碰撞过程中,防撞梁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汽车前后防撞梁可以吸收低速撞击的能量,缓和外界对车身的冲击,对车体结构起主要防护作用.对于经常发生的低速碰撞事故,防撞梁系统能吸收冲击能量,尽可能减小撞击力对车身纵梁的损害,有效降低轿车的修理费用.好的防撞梁系统设计要求在低速碰撞时的碰撞能量基本上由防撞梁(横梁和吸能盒)变形吸收,其他车身结构件保持完好.[1]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节能、环保和安全已经成为汽车的3大问题.据有关文献[2],汽车减重10%,则油耗平均下降6%~8%,排放平均下降4%.结构、材料和工艺是汽车轻量化的3个重要方向,文献[3]进行系统阐述和研究.汽车轻量化的基本含义就是在保证性能基础上的减重.各国汽车工业界一致认为,汽车轻量化是满足排放、安全和油耗等3个法规的有效手段.[2]基于轻量化的理念,将原来的防撞梁横梁材料替换成超高强度钢,然后进行尺寸优化,充分实现材料轻量化的效果.建立有限元模型,利用碰撞模拟显式非线性动力分析有限元软件LS??DYNA求解器对低速碰撞进行仿真.在此基础上确定低速碰撞的性能,研究整个前防撞梁系统的性能优化和轻量化.以主要吸能部件(横梁和吸能盒)的厚度作为变量,利用优化拉丁方法设计试验,然后用LS??DYNA进行12个样本的仿真试验,得出样本数据.利用仿真数据构建响应面模型,从而替代费时的仿真迭代进行多目标优化.采用近似模型替代耗时的计算机模拟已被工程界广泛应用.[4]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将得到的优化方案与原设计对比,在保证低速碰撞性能的基础上最终实现防撞梁的轻量化.
1前防撞梁有限元模型
研究某车前防撞梁低速碰撞,在前防撞梁部件后方加装原车型空载最大质量的质量体,进行简化处理,纵梁后部均作刚体.在RCAR低速碰撞法规中,碰撞速度为15 km/h.此处以相同速度撞击直径为175 mm的柱状刚性壁障.用HyperMesh建立有限元模型,见图1.仿真时间为200 ms,仿真步长为2E-6.
图 1柱碰仿真模型
Fig.1Simulation model of column collision
原始设计的前防撞横梁内板所用材料为DP780,厚度为3.8 mm.用热冲压硼钢BTR165替换DP780,先假定轻量化50%的效果,厚度设定为1.8 mm,考察其效果.其他比较重要的部件有防撞梁外板和吸能盒,其材料为DC01.这3种材料的曲线均由试验所得,考虑不同应变率对材料应力?灿Ρ淝?线的影响.前防撞梁所用材料参数见表1.
表 1前防撞梁所用材料参数
Tab.1Material parameters of front bumper beam材料密度/
(kg/m3)弹性
模量/GPa泊
松
比屈服
强度/MPa抗拉
强度/MPaDP7807.852050.3492780BTR1657.832000.31 1851 600DC017.802000.3180301
2超高强度钢横梁的仿真结果分析
应用BTR165材料的防撞梁横梁全局能量变化曲线见图2,可知,沙漏能仅占总能量0.2%,整体内能和动能合理且对称,符合基本理论,仿真结果可靠.两种设计的仿真结果比较见表2,其中吸能比指吸能盒与横梁吸能之比.
图 2全局能量变化曲线
Fig.2Global energy change curves
表 2两种设计的仿真结果比较
Tab.2Comparison of simulation results of two designs参数1.8 mm
BTR1653.8 mm
DP780增减
百分比/%最大加速度/(mm/s2)41.5839.206最大侵入量/mm354 29022.1吸收的能量/J8 3429 012-7.4质量/kg4.288.24-48吸能比0.8430.375124.8
由表2可知,BTR165防撞梁横梁吸能减少,原因是横梁厚度不合适,需要进行优化.计算吸能盒的吸能,发现在替换材料之后,两个吸能盒吸能3 816 J,比原材料时的2 457 J增多,吸能盒与横梁吸能比增大.将两种设计的防撞梁横梁和吸能盒吸能求和,得到BTR165材料时为8 342 J,原DP780材料为9 012 J,即BTR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