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黑塞作品悉达多中女性形象.docVIP

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黑塞作品悉达多中女性形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黑塞作品悉达多中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黑塞作品悉达多中女性形象   摘 要:赫尔曼黑塞是一个以东方文化为特色的作家,其标志在于他将东方文化成功地融进到了他所创作的德意志文学。《悉达多》(也译作《流浪者之歌》)把东西方的世界观、宗教观融化在体验中,以独特的方法追究人生的终极疑惑。把作者与世界的感情表达的十分透彻,可以说是黑塞所有作品中的代表作。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该小说,从作者对Kamala的命名、世人眼中的Kamala形象、现实的宗教压迫及作者的女性观,四个方面分析作品中出现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女性主义视角;女性地位;印度教;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的欧美,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 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是一个以东方文化为特色的作家,其标志在于他将东方文化成功地融进到了他所创作的德意志文学。这部作品的副标题是“印度的诗”,由作者对印度精神的深切向往而写成,但绝不是向印度一边倒,也不是歌颂佛教。他甚至与佛教和婆罗门对决,然后超越。从中了解到的是他对印度思想、生活和东方的佛教,尤其是中国的老庄和禅,不但十分欣赏而且还有相当高明的见地和深刻的体验。   这部作品讲述了古印度贵族婆罗门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渴慕乐Kamala,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该小说,从作者对Kamala的命名、世人眼中的Kamala形象、现实的宗教压迫及作者的女性观,四个方面分析作品中出现的女性形象。   一、Kamala的命名及其形象   《悉达多》这部作品写得内容深刻,是一本哲理小说,而且印度教、佛教的宗教气息浓郁,小说里许多术语如果不加解释,一般读者恐怕很难理解作者的原本用意。又因为印度经典中的人名地名,皆有象征表义的作用,因此作者赋予的唯一一个女主人公的的姓名也值得我们深究。   黑塞的这部作品在市面上有众多译本,对于Kamala这一女性形象名字的翻译也不尽相同,有“卡玛拉”(张佩芬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年)、“迦摩罗”、“伽摩拉”(杨玉功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和“渴慕乐”(徐进夫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13年)等众多版本,在此仅列出几本具有代表性的译法,未一一列举。考虑到原文语言Kamala名字背后所蕴含含义,并下一番心思为中文版《悉达多》作品中的Kamala形象取名字的,笔者认为只有徐进夫先生的译本。Kamala一词可根据德语发音直译“卡玛拉”,如果按照梵文写法K?mal?,则发音读作“迦摩罗”或“伽摩拉”,唯有徐进夫先生的“渴慕乐”一名似乎音似但又不同。K?mal?一词本意为“黄疸”在此似乎没什么关联。而作者黑塞的用意显然取其前两个音节K?ma,含有欲望、爱、意愿之意,在此或取色欲之爱之意。后面加la音,或求稍许变化,以免太明显,或作肋语便于称呼,仍待考究。有上可知,译作“渴慕乐”取其音、义略相似之处。这个名字较其他两种译法更多美感,给人更多想象,更符合Kamala她的名妓形象。   她在作品的第二部分出现,是悉达多最后寻求到人生智慧的关键人物,也是作品中唯一一位多次出现的女性主要人物。Kamala的姓名、名妓形象及她的意识形态代表了整个世俗观念,很大程度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与丰富。主人公悉达多曾一时沉醉于与Kamala的爱情,还在Kamala的引荐下与一位富商结识也成为了一名富商,并且与她有了一个儿子。这位世俗女性人物形象,将悉达多带入世俗世界的女人,另一方面也肯定了小说主人公悉达多在世俗中追求永恒的一种人生价值观。自从认识了Kamala悉达多过上了世俗的生活,之前当沙门被扼杀的感官知觉如今又都复活了,但是他另一方面也没有放弃自己曾经的沙门的追求,在心中的某一个角落还保存着那份执着。但同时这些感官也显得更加清醒,因为它们让悉达多又明白了好多道理。从此处,可以看出悉达多并未放弃自己一直的人生追求,而Kamala的出现只是更清楚的让他在日后觉醒地、尝遍世间滋味后认识到,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对于悉达多伟大的追求,Kamala只是一个陪衬的世俗角色。从女性主义观点来看,男性与女性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而本作品在牵扯到世俗意识形态的描述中,引入Kamal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