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与唐玄宗公共危讥管理意识局限.docVIP

安史之乱爆发与唐玄宗公共危讥管理意识局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史之乱爆发与唐玄宗公共危讥管理意识局限

安史之乱爆发与唐玄宗公共危讥管理意识局限   摘要:古代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也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大危机事件,从其潜伏到爆发,是唐王朝危机管理对策的失败,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危机管理案例。   关键词:安史之乱;公共危机;管理意识   中图分类号:D691.9=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0)11-0062―03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是大唐第七位皇帝,史载他个人素质优秀,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多才多艺。年轻时期,他在处理内政外交等方面都表现突出。但是中晚年以后在处理安史之乱这样的大危机时,却显得力不从心,显示出他在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方面的不足。下面谨以安史之乱的爆发为例进行说明。      一、危机潜伏期      唐自建国以后,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社会也得到极大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的局面。但是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危害性极大,成为盛唐由盛转衰的关键。   1.帝国精英勾心斗角,严重损耗帝国的行政资源   在帝国政府内部。当时的帝国精英,太子、宰相李林甫、其后的杨国忠、大将哥舒翰、封常青、高仙芝、安禄山、安思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相互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作为帝国政府的掌门人,玄宗皇帝有时候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平衡大臣们的相互争权、倾轧的非合法的内耗中。而不是如何想办法化解帝国即将面临的更大的危机。   如安禄山见太子李亨(未来的唐肃宗)不拜,解释说“臣蕃人,不识朝仪,不知太子是何官”。这里面应该是安禄山在故意装糊涂,同时也是在向玄宗表示忠心。但是却把太子得罪了,以至于太子顺着张九龄、杨国忠的话茬,“亦知禄山必反,言于上。上不听”。安思顺也提醒玄宗,安禄山有谋反的可能。李林甫为了杜绝边帅,包括安禄山的人相之路,挑战自己的相位,以胡人不知书,“乃奏言:‘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峻胡人;胡人则勇决习战,寒族则孤立无党,陛下诚心恩洽其心,彼必能为朝廷尽死’上悦其言,始用安禄山”。直接废止了延续百年的由名臣任边帅、边帅入相的传统国策,但玄宗没有认识到潜在的隐患。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也把安禄山看做唯一政敌,为保住自己的权势和优越的政治经济地位,因“禄山视之蔑如也,由是有隙”。于是总在玄宗面前挑拨,“国忠寡谋矜躁,谓禄山跋扈不足图,故激怒之使必反”。安禄山为在博弈中争取主动只好一再向玄宗表示效忠:“臣本胡人,陛下宠擢至此,为国忠所疾,臣死无日矣。”安禄山、哥舒翰之间也是积怨甚深。嘞国忠为扩大反对安禄山的力量,与哥舒翰结成政治同盟“厚结哥舒翰。共排安禄山”。   2.边患严重及安禄山开始坐大   唐初以来,边患一直是唐前期历朝统治精英面临的巨大挑战。北方的突厥、西方的吐蕃,东北的契丹、奚等族,时附时叛,内侵频仍,给中原地区造成极大的威胁。奚和契丹,唐称之为两蕃。唐朝建立后,曾在当地设置府州,任命其首领为都督、刺史。但自则天以后,唐与契丹失和,696年契丹李尽忠和孙万荣叛乱,曾攻占营州,围困幽州,导致辽西大乱,持续一年多。先天元年,奚、契丹二万骑兵入寇渔阳,“幽州都督宋景闭城不出。虏大掠而去”;开元二年(714年)“时契丹和奚与突厥连和,屡为边患”。“其年(714年)八月,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等率众十万寇临洮军,又进寇兰州及渭州之渭源县。掠群牧而去”。   为了扭转“契丹及奚连年为边患”的不利局面,树立中央权威,刚刚接手帝国政府管理权的玄宗曾力排众议。于“开元二年夏,诏与左监门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吏崔宣道等率众二万,出檀州道以讨契丹等”。由于决策层对契丹的强悍估计不足,最后“尽为契丹等所覆,(主帅薛)讷脱身走免”。   为此,玄宗开始物色熟悉东北地区情势的人选。熟悉东北民情的安禄山开始脱颖而出。   根据《旧唐书?安禄山传》可知,安禄山出身卑微,因为当过诸蕃互市牙郎,熟悉边境民族风情,才大难不死,反受重用。由此开始揭开了其人生的新篇章。开元二十四年(736)任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开元二十八年(74J0)升任平卢军兵马使。开元二十九年(741)由幽州调到营州。担任营J州都督、平卢军使、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防范、监视奚、契丹。天宝元年(742)升任刚设立的平卢节度使。第三年兼任范阳(幽州)节度使、河北采访处置使。《旧唐书?地理志》说:“范阳节度使临制奚、契丹”。《新唐书?方镇表》所记开元20年“幽州节度使兼河北采访处置使,增领卫、相、?场⒈础⒓健⑽骸⑸睢⒄浴⒑恪⒍ā⑿稀⒌隆⒉?、棣、营、莫十六州及安东都护府”,加上所兼的河北支度营田使、河北海运使,如此整个河北军政都归安禄山所管。天宝七年(748)由柳城县开国伯进爵为柳城郡开国公,又过两年,五月,进爵为东平郡王,成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