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祠堂画像意义略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祠堂画像意义略考

汉祠堂画像意义略考   墓祭,即在墓地祭祀祖先的亡灵。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墓地和甘肃齐家文化墓地,都发现了墓祭的遗存。殷墟妇好墓与春秋战国墓也发现有建筑遗迹。《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涉“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是文献中对“祠堂”一词最早的记录。《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公子季札把宝剑悬挂于徐国国君墓地的树上,虽然是表明他重言诺,但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祭奠的一种形式,从文献上证明了墓祭之风由来已久。特别是中山王墓上发现的享堂遗迹和墓内出土的“兆域图”,说明这一时期墓祭的享堂制度已经较为成熟。由上所述,“古不墓祭”的说法不能成立。   根据目前发现的汉代石结构祠堂,无论其类型如何,画像的布局多具有一定的规律。通常把男墓主安排在祠堂后壁的中心位置,家眷被安排的位置次之(阁楼式的建筑,则把家眷安排在楼上)。侧壁石多分格,上格多为东王公、西王母、玉兔和九尾狐等仙界形象,其他地方安排历史故事、战争、狩猎、庖厨、六博、百戏等场景。祠堂是地面建筑,也是受到人们观瞻的场所,其画像也较墓室的雕刻精美,由此可以发现当时人沽名钓誉的现象。   祠堂的建造者不仅有官吏,还有富豪和庶民。各人的社会地位、文化与思想观念的不一致,导致画像中的局部内容必然会有不同的意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汉代上自帝王,下至庶民,都对长生不老和升仙进行了不懈的追求,此现象因此影响到了墓室与祠堂刻画的画像。如画像上有现实世界的描摹,有升入仙界的快乐,有进入阴间的生活,有教育借鉴的说教。常见的祠堂后壁“楼阁拜谒图”,不但是祠堂的关键部位,也是直接表现建造者或墓主意愿的主要部位。其画像的内容与意义,也就尤为引起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并做了大量的考释。其中信立祥先生通过大量的证据和考证,作出了“楼阁拜谒图”中的主要人物为墓主的观点,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但是,信先生认为:“汉代墓地石结构祠堂后壁的‘楼阁拜谒图’与升仙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表现孝子贤孙在墓地祠堂祭祀祖先的墓祭图,组成墓祭图的各种图像因素,诸如双层楼阁、双阙、马和车、树木、射猎等,都是墓祭祖先这一中心主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双阙表示墓地的大门,双层楼阁是墓地中祠堂一类的祭祀性建筑,楼阁下层的祭拜对象和祭拜者分别是祠主和他的在世子孙,楼阁二层端坐的妇女是祠主的妻妾,楼阁双阙旁的树木是墓地种植的‘灵木’,树下停放的车和马是祠主往来地下墓室和祠堂之间的交通工具,树木旁的射猎者是为墓祭准备牺牲的祠主子孙。”(信立祥:《墓地祠堂画像石》,《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笔者不揣学识浅薄,冒昧地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请信先生和专家们斧正。   基于汉代人在现实生活中就有长生不老和死后升仙的愿望,作为墓葬艺术的画像石必然遗留下人世间的欲念。死后会进入阴间是当时人的观念之一,更多的人是幻想在死后进入仙界。在目前发现的祠堂和墓葬里的汉画像石、帛画和壁画中,都可以看到大量反映墓主升仙的内容与愿望。如河南南阳王庄汉画像石墓墓顶、唐河针织厂汉画像石墓北主室顶部,均刻画有仙人世界。四川南溪县郊长顺坡的一口石棺侧面画像,刻画了墓主到达西王母身边成仙。顾森先生认为:“由于有了这幅情节连贯的升仙图,许多省略了部分情节而使画面有了缺环的神仙图就能识别出来。例如两个人(多为一男一女)、一匹马、西王母;一个人、半开门仙童;一个人、一个持节方士、西王母,等等图像,都可以理解为亡故的人来到西王母身边成了仙。”(《绥德汉画像石》,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西绥德刘家沟出土的汉画中,有一幅墓门横额描绘了墓主乘坐鸟拉的车,向着西王母的方向飞驰。山西离石马茂庄画像石墓墓室门侧画像“云气纹的下面是四鱼驾云车的画面,车中靠前的人物形象较大,后面的人物形象较小,前者似主人,后者似御者”(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江苏?安徽?浙江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周到先生在总结河南的汉画时说:“道家迷恋羽化升仙的题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与汉代人们信仰灵魂不灭的思想有关,其用意同汉武帝在甘泉宫让画工画升仙的环境气氛一样,是想让死者灵魂从墓室中驾驭着画像上的飞廉、应龙、腾蛇、翼虎、白鹿、仙鹤升腾飞仙。”(河南博物院:《河南汉画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成就》,《周到艺术考古文集》,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马王堆1号汉墓绯衣帛画,分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描绘了女墓主奔月上天成仙的情形;山东金雀山绯衣帛画,也同样分三部分,天堂部分“表明墓主生前未竟心愿是死后到达海上仙山琼阁”,终于在死后完成了升仙的愿望。江苏徐州洪楼祠堂的一天井石画像中,表现的是天上仙境,画面“左下部有雨师布雨、雷公布雷,还有仙人骑白象、风神致风。画面的左边立者为方士,跽者为墓的男主人,其意在引导升仙”,右上角的女墓主也向家人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