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内蒙古无伴奏合唱戈壁蜃楼音乐风格
浅析内蒙古无伴奏合唱戈壁蜃楼音乐风格
摘要:本文以蒙古族无伴奏合唱作品《戈壁蜃楼》为切入点,分析其曲式结构,在合唱训练的实践中从音准、音响的平衡等方面入手,从而把握这首作品的音乐风格、内涵及鲜明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少数民族;无伴奏合唱;音乐风格
合唱艺术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外来艺术,在国外歌剧艺术产生100年前就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特别是宗教类合唱音乐给人们留下了浩瀚的合唱文献资料。合唱组织以人声的不同类型作为依据,按照不同的人声组合可分为混声合唱(Mixed voices)和同声合唱(Equal voices)。而同声合唱又可分为男声合唱(Male voices)、女声合唱(Female voices)及童声合唱(Children voices)。合唱艺术是人声交响的艺术,而在所有类型的合唱里有一种合唱类型是最能体现人声的奇妙和合唱团的综合实力的,那就是无伴奏合唱。A cappella或Alla cappella用于合唱作品中意为“教堂风格”,即无伴奏合唱,多指16世纪及其他时期的教堂音乐。无伴奏合唱作为人声交响中最集中最高超的体现形式,是合唱艺术中独特的一种,它与其他类型的合唱区别就在于,它不与任何乐器组合,有且只有用人声作为表现音乐的工具。因此在合唱音响、音准以及合唱声乐技巧方面的要求较高,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被视为合唱艺术中的最高形式。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大门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军事、政治侵略下被迫打开封锁了几千年的大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为了能够进一步加深统治,帝国侵略者不但进行物质侵略,还在精神文化上予以渗透。他们通过基督教会的宗教歌咏,新式军乐队以及新制学堂唱歌课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学堂乐歌”对我国进行“精神封锁”,这三种途径不断地深入到了中国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当中,并且还不断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正是由于这一时期的基督教会宗教歌咏,西方的合唱音乐形式被传入了中国。1905年“学堂乐歌”的代表性作曲家李叔同先生留学日本创作的三声部合唱曲《春游》(1914年发表于向阳杂志创刊号),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首运用了西方古典和声,按照多声合唱技法创作的合唱曲目。因此,合唱艺术在我国的发展也不过100来的历史。而1929年黄自先生创作的男生四部合唱曲《木莲救母》是中国最先尝试创作的无伴奏合唱曲目。因此,无伴奏合唱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到100年的时间。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是56个民族的华夏子孙共同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在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有着这样一个重要成员。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她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游牧民族,至今仍保持着自己的固有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她能歌善舞,在大草原上书写着辉煌,她就是蒙古族。蒙古族的长调、呼麦等音乐享誉世界盛名,蒙古族的无伴奏合唱也是世界合唱艺术界的奇葩而备受各界关注与喜爱。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的发展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我国著名作曲家瞿希贤根据东盟民歌《牧歌》改编的同名无伴奏合唱《牧歌》是最早的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作品,而最早由蒙古族作曲家创作的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作品是1979年由蒙古族作曲家永儒布创作的《四季》《四海》等。这些曲目的出世拉开了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发展与研究的序幕。几十年的历程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作曲家,创作出了许许多多让世人熟知的经典的恒久不衰的蒙古族风格的无伴奏合唱作品。如:《草原恋》《鸿雁》(辛沪光改编)、《圣主成吉思汗》(莫日吉夫)、《奔布莱》、《丁赫尔扎布》《诺恩吉雅》(永儒布)改编、《孤独的白驼糕》、《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阿拉腾奥勒)、《乌云格日勒》(阿拉腾奥勒改编)、《八骏赞》《戈壁蜃楼》《驼铃》《蒙古靴》(色.恩克巴雅尔)等等,都是将蒙古音乐风格与无伴奏合唱艺术完美融合的经典无伴奏合唱作品。无伴奏这种艺术形式与深邃而凝重的蒙古族音乐相结合,衍生的作品既独特又古老,即传统又具有现代性和时代性特色,其独有的音乐魅力也使得内蒙古合唱音乐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
随着国内合唱事业的发展,我们日渐发现,虽然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学习和沿用了西方合唱的模式和唱法,并借鉴和演唱外国作品,但这都只是我国合唱事业发展中必经的阶段,真正中国合唱的主要着眼点必须是扎根于我国本土文化及音乐土壤之上的。近些年,民族合唱的发展形势总的来说是可观的,在此实践基础上我们需要更好的总结和整理已有的经验教训,加强理论框架的建设,以更好的指导实践,创作出中华民族合唱的历史新篇章。笔者在亲身参与蒙古族作曲家色.恩克巴雅尔创作的无伴奏合唱《戈壁蜃楼》的演唱和排练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感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