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中医理论中哲学思维
浅析中医理论中哲学思维
摘要:中医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瑰宝,它的发展脉络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在医学理论上的伟大造诣,也深刻地蕴含着中国哲学的辩证思维。当代社会,很多人打着中医辨证治疗的旗号却已与中国医学的精神背道而驰,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领悟中医辨证的真谛。究其哲学根源,中医理论时刻体现着哲学的光辉。那么为了把古老的中华民族的瑰宝发扬光大就要求我们从理论深处探究中医哲学的奥秘。
关键词:中医;辩证法;本体论;整体观念
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3―0006―02
中医哲学是文化的形式之一,由于中国哲学是本体论、认识论的统一,所以,中医学的形式必然表现出中国哲学的原生态面貌。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和中医学形式的关系表明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中国哲学的基本理论在两者的统一性中展示出其文化上的基本意义。换言之,即中医学代表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基本面貌。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即哲学基础,是近些年来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及其基本规律的研究只能是中国文化研究中的自在的哲学反思的结果,因为任何文化的和逻辑的过程只能孕育于它的文化母体之中,而不可能以任何外来文化进行解释。那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中它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
第一,在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中,以时空的认识论原理对中国的知识系统进行反思,发现在中国的知识形式中,《周易》是中国哲学的基础,而中医学是运用中国哲学思维所产生的最成熟的知识形式。也可以这样认为,从中医学中可以反映出中国哲学的本质性,所谓医易相通。那么中国哲学的本质性与中医学的统一是以怎样的原理表现出来的,这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规律首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研究中医学的哲学规律首要的是要把《周易》的思维方式进行外化为哲学的形式,而这也是研究中国哲学的首要的工作。《周易》在各个卦象中时刻蕴含着哲学辩证的思维。易经讲求一事一卦,但也绝非会绝对的告诉你事情会怎样发生,而是告诉卜卦者怎么做才是吉怎么做才是凶。所以说易经的科学就科学在它是一分为二的全面的看问题,讲究卦象的变化发展含义。而中医理论的辩证施治也恰好是植根于这样的哲学土壤。中国的先哲们认为,宇宙是连续的,万事万物之间都是通过“气”和“象”联系起来的,不可分割中。《周易》表现了这种思想。所以对万事万物的认识中,也仅仅是以阴阳、五行等事物的“象”(也有人说成是“属性”)去表示它,其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经常会随环境而改变,这一特点反映在医学上,则是同一疾病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地点都会有不同的疗法,即“同病异治”。
二、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
第一、整体观念的文化渊源及哲学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指导下逐步形成的。而哲学的形成又是有其地理和经济的背景的。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无论在和平时期或战争时期,农业都同样重要,被认为是立国之本。而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农民得靠天吃饭,太阳、月亮的运行和四季嬗替的自然变化是农业必需跟进的。读书人虽然通常并不亲自耕地,但农业生产的好坏与他们有直接的联系,因此他们的宇宙观及人生观主要反映了农民的思想,而农民的眼界制约着中国古代哲学的方法论。哲学家把直接认知的东西看为哲学思维的出发点,他告诉人们看见了什么,语言简短而内涵丰富,但只作提示而并不明确,因为它来源于直觉,不代表假设或用理性能演绎得出的概念。所以,“人与天地相应也”的看法,可以说是一种直觉感受,表达的是对自然的爱慕和顺应。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及哲学背景所决定的。而从哲学发展上,关于“天人关系”的认识,是自西周以来中国思想史上出现的一个最重要的命题。《书经》中《洪范》篇传说是周武王克商之后,商朝贵族箕子对周武王陈述来自夏朝大禹的治国大法,其中提及的五行观念,虽然还没有以水火木金土代表抽象的力量,但它暗含的“天人关系”是: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是联结在一起的,国君的恶行伴随有自然世界不正常现象。春秋以后,“天人关系”有两种不同的认识路线,一是老子、庄周道家宣扬的“天人相分”“消极无为”观,《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人对于自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一是自孔孟、《易传》开始的“天人感应观”和“有为观”,主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天人感应”思想最早表现在对“咸卦”的解释中“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在汉武帝即位的前六年,丞相田等人以儒家学说为武器展开了反对崇尚老子道家思想的窦太后把持政权的斗争,这场斗争以窦太后的逝世而告终,从此,儒家取得了正统地位,诸子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免费小学生竞选班长卡通PPT模板 (31).pptx VIP
- 电动汽车控制系统及检修课件-第一部分.pptx VIP
- 高中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PPTppt.pptx VIP
- 2025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238个抢分关键词+572个高频词.doc VIP
- 4)-A統計基礎及品質統計.ppt VIP
- 2025最新贵州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题库及答案(全)).docx VIP
- 赵海洋 十年 完整钢琴谱.pdf VIP
-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古文观止》训练50篇.pdf VIP
-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单元整体备课设计.docx VIP
- 2025至2030中国跑腿服务行业市场分析及竞争形势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