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永红三十年,一直在路上
奔走在麻风病防治一线,三十年来,王永红无怨无悔,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的情怀和担当。
一个药箱、一本麻风病人复查记录册、一支圆珠笔,这是王永红下乡行医时的全部“家当”。
疫点普查、医疗救治、麻风研究……32年来,这个黝黑瘦弱的男人,默默地奔走在兴义市麻风病防治一线,与患者甘苦与共,数十年如一日。
2014年1月,医学最高荣誉之一、麻风防治领域一年一度的“马海德奖”揭晓,王永红成为该年度贵州唯一的入选者。
一个人的科长
2016年1月11日,记者来到王永红的办公室时,他正在埋首工作。
20平方米的办公室被众多资料占据,除了王永红的座位,周边再也找不到入座的地方。王永红连忙在沙发上挪出一块空地,言语间微露歉意:“这些资料都是最近整理的,还没来得及收好。”
王永红的工作并非整理资料那么简单,兴义市各乡镇已治愈的700多名麻风病人及其家庭成员,每年他都要检查一遍。因此,一个人下乡成王永红工作的常态。
1983年8月,20岁的王永红从贵州省毕节地区撒拉溪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兴义市皮防站麻风病防治科工作。70年代中期,兴义还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也是麻风病高发区。信息的闭塞,对麻风病知识的缺乏,使当地麻风病患者常年遭受歧视,甚至被村民赶出村庄独居。在周边亲友们看来,王永红接受麻风医生这一职业无疑太过冒险。顶着种种争议,王永红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1986年,兴义市实施WHO麻风联合化疗,麻风病人留在家中治疗,由麻防专业医生直接为病人定期送药、检查。王永红工作的重心就是下乡送药和查找麻风病人,任务艰巨而且枯燥、孤独。
有一次,王永红从兴义市去70多公里外的仓更镇送药,送完药时回城的班车已经开走,他只好一个人走夜路回家。“在荒野里走了8个多小时,到凌晨2点才看到城市的灯火。”多年后,王永红仍然记得那个心惊胆颤的夜晚。
接触到越来越多的麻风病人后,王永红的情绪有些低落。麻风病最明显的症状是皮肤溃烂流脓、手足畸残,很多病人身体散发着浓烈气味,作为麻风病医生,他必须近距离接触病人,即使戴了口罩依然刺鼻,这常常令王永红好几天没有胃口。就在他觉得自己不能胜任这份工作的时候,转机发生了。
2000年5月,美国麻风病专家组队来到兴义考察,王永红在跟随学习期间注意到,这些专家为麻风病人看病从不戴口罩和手套。专家告诉王永红,麻风病人本身已受社会歧视,如果为他们看病还全副武装,不仅会增加病人的压力,还会令病人更加自卑。
专家的一言一行,令王永红陷入沉思。他逐渐甩开思想包袱,转变心态,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艰苦的工作使得身边的同事越来越少,最后整个科室只剩下他一个人,他理所应当地升任科长。人少事更多,此后他变得更加忙碌,兴义的乡村小路上总能见到他孤独的背影。
病人眼里的亲人
2016年1月12日上午,兴义市清水河镇。
王永红轻车熟路地穿过几条狭窄的小巷,来到村民刘其明家。一阵寒暄后,他拿出简单的医疗器械给刘其明及其儿子刘勇抽血,再撩开两人的衣服,仔细查看他们身上的皮肤状况。
这是王永红第三次来这里。多年前,刘其明的妻子患了麻风病,王永红将其治愈后,一直担忧其家人的健康问题。从2014年开始,每年他都要为刘其明和刘勇抽血检查,这项检查要一直持续到2018年。
“麻风病患者一方面生活艰难,另一方面,由于长久受到歧视,他们只能常年呆在家里,就算不得不出门,也总是绕着人走。”除了超乎想象的病痛折磨之外,这个群体的贫困和自卑也让王永红内心隐隐作痛。为此,每次下乡前,王永红总要动员身边的人捐钱捐物,再分发给麻风病患者。而在出诊或复查时,嘘寒问暖、多陪患者聊聊天也成了他的份内之事。为了早日帮助患者摆脱经济贫困问题,王永红还尽自己所能,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物资等各项帮助。
“要是没遇到王医生,我可能早已不在人世了,王医生就是我的亲人。”提及王永红,泥凼镇金竹凼村村民张强感动不已。2002年5月,张强患上麻风病,当地村民出于害怕将其逐出村庄,张强被迫在3公里外的岩洞中过着原始人般的生活。
得知此事后,王永红当即携带治疗麻风病的药物独自上山,交给张强并叮嘱他按时服用。然而,由于村民不接纳,张强在痊愈后仍旧不敢下山,只能继续在在洞穴中生活,孤苦伶仃。王永红一方面坚持每年为张强做复查,另一方面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经过多次努力,张强最终被纳入城镇低保对象,从山洞迁入兴义市麻风村居住,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居住在敬南镇的李民和李向曾经也是麻风病患者,虽然已被治愈,但由于当地村干部对麻风病的偏见,使得两兄弟的危房改造及低保补助问题迟迟没有落实。多年来,兄弟两只能居住在一间不足15平方米、年久失修的小茅屋里。2004年8月,王永红到该村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