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不一定和寡——由廖昌永演唱艺术得到启示-the song is not necessarily high and few - enlightenment from liao changyongs singing art.docx

曲高不一定和寡——由廖昌永演唱艺术得到启示-the song is not necessarily high and few - enlightenment from liao changyongs singing art.docx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曲高不一定和寡——由廖昌永演唱艺术得到启示-the song is not necessarily high and few - enlightenment from liao changyongs singing art

PAGE PAGE 10 引 言 西洋美声唱法自20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声乐艺术家们都 在探索美声唱法与我国的民族声乐结合的道路,他们为发展和弘扬我国的声乐艺 术做着不懈的努力,这为中国声乐学派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 经验。本论文的目的就是以廖昌永的演唱艺术为例,论述了人们从对美声唱法“曲 高和寡”到接受、喜欢这一观念的改变,从而证实了美声唱法已经逐步融入到了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文章最后就美声唱法在我国声乐艺术中如何获得长足的发 展提出笔者的一些看法。 根据笔者搜集到的材料显示,我国对美声唱法早已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 究,如周小燕先生的文章《当代世界声乐发展趋势给我们的启示—-对我国声乐 艺术若干问题的再认识》(1981年《人民音乐》第三期);张权《关于演唱中国歌 曲的问题》(1987年《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一期);石惟正《二十世纪前半叶中 国声乐史述》(1997年《中国音乐学(季刊)》第一期)……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 度入手,对我国美声唱法的研究已经有了大量的理论成果,这对笔者文章的写作 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笔者发现我们对于一些著名歌唱家的关注,更侧重 于一些简单的报道,缺乏对其演唱艺术的系统研究,廖昌永亦是如此。随着廖昌 永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笔者在搜集有关廖昌永的材料时 发现,以前人们对廖昌永的报道多停留在他在国内外的声乐大赛中获得的奖项或 他的一些演出上,但对于论述他是如何让这种“高高在上的艺术”被群众所喜欢 的文章则很少。 当然廖昌永只是众多做到让美声唱法逐渐被百姓接受并喜欢的歌唱家之一, 笔者希望通过这篇以他为例的文章,引发人们对于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的一些思 考,也希望对当今美声演唱及教学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一章 第一章 西洋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章 西洋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 美声唱法作为一种异地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碰撞融合,并 逐渐在我国生根发芽,它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过以下几个时期: 1.1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入时期 (20 世纪 20 年代) 美声唱法在这一时期随着五四运动的开展传入我国,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 我国的留学生赴美、法、德、意等国学习声乐后相继回国,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建 立奠定了基础;二是一些外籍歌唱家、声乐教师如俄罗斯著名男低音苏石林来我 国进行演出及教学,引了人们对美声唱法的高度关注。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 中国现代音乐的先驱、杰出的音乐理论家、教育家、作曲家萧友梅、杨仲子等人 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先后创办了音乐传习所、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 校,其中美声唱法都被列为重要专业。特别是1927年,萧友梅等人创办的上海国 立音乐院(后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更是对美声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 用,并培养出大批美声唱法歌唱家。 1.2 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后的移植时期 (30-40 年代) 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战争动荡与社会变革之中,因此声乐艺术的教学和演 出也历经挫折,尽管这样还是涌现出了我国第一代美声歌唱家,如应尚能、喻宜 萱、郎毓秀、周小燕等。他们尝试着把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与中国的民族语言特 点相结合,并根据当时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社会背景,演唱了大量的艺术歌曲、 歌剧选曲以及抗日救亡歌曲,形成了美声唱法的“中国学派”的雏形。在这些为 中国声乐艺术教育事业献身的老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和顽强奋斗下,培养出了张 权、魏启贤、孙家馨等第二代声乐艺术家和教育家。 1.3 美声唱法在中国移植后的成活时期 (50-60 年代) 到了解放初期,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鼓舞下,美声歌唱艺术迅速的发展 起来,出现了像郭淑珍、刘秉义、马玉涛等这样的美声唱法的歌唱家,也正是通过 他们的演唱,广大的民众才开始真正的了解这样一种西洋唱法。后来我国广大的 音乐工作者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针的指引下,通过辛勤的耕耘,社会主义 音乐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包括在音乐事业的建设和人民音乐文化生活的丰富 方面,也包括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出现了可喜的 变化,相比建国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1.4 美声唱法立根成活后的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加快了前进的步伐,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不管是政治、 经济、还是文化领域,都加快了发展的脚步,同时也加大了与国外的合作与交流。 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中,各音乐学院美声教学方面都相继得到不断的完善,许多 综合性大学也相继开办了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并且都设有专业的美声教学,同 时各地艺术培训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这期间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教育 家,使中国美声演唱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第三代美声歌唱家,如程志、 杨鸿基、万山红、关牧村、殷秀梅、迪里拜尔、刘维维、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