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鼓音乐内涵及演奏技术分析-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performance techniques of chinese flower drum music.docx

中国花鼓音乐内涵及演奏技术分析-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performance techniques of chinese flower drum music.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花鼓音乐内涵及演奏技术分析-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performance techniques of chinese flower drum music

PAGE PAGE 1 《中国花鼓》音乐内涵及演奏技术分析 论文摘要 《中国花鼓》取材于中国的民间音乐素材,用欧洲传统音乐中“快、慢、快”的复三部 曲式,模仿中国花鼓的节奏和韵律,以快速的节奏充分发挥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描绘我国民 间花鼓的喜庆和喧闹气氛,具有中西合璧的美学特征。演奏者必须合理运用快速分弓、连顿 弓、跳弓、抛弓、重音以及左手的装饰音、双音、拨弦等技巧,并在作品多处突出力度强弱 的鲜明对比,以更好地使用这些技巧诠释作品,揭示其中浓厚的中国韵味。 关 键 词 《中国花鼓》,音乐内涵,技术分析,中国韵味 The Musical Connotation and Analysis of Performance Techniques to Tambourine Chinois By Jiao Wanting Abstract: Ambourine Chinois, the composer writing this music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music inflections and traditional European compound ternary form A-B- A, the rhythm imitated Chinese flower-drum, the presto display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olin, the passion, the noisy atmosphere in our country’s folk flower-drum was also described, so it combined both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esthetics characteristic. When violinists play this music, they might show off detached, ricochet, piccato, solid staccato, accento, ornament m.s, double sound and pizzicato and so on in style of bowing, they might show sharp contrast in many places for highlighting its strong Chinese favourites. Key words: Tambourine Chinois, Musical Connotation, Performance Analysis, Chinese Favourites. PAGE PAGE 4 引 言 小提琴曲《中国花鼓》(Tambourin Chinois)是著名的美籍奥地利小提琴家及作曲家 弗兰兹·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小提琴曲集《原作》(共有十三首小提琴小品)中的 第三首,其富于变幻、优美丰沛、清新爽朗的音乐风格和浓郁的中国韵味,使得它成为小提 琴家们最爱演奏的曲目之一。克莱斯勒创造性地运用西洋作曲技法来表现中国风情,用小提 琴和钢琴营造出锣鼓喧天般欢乐喜庆的气氛,听来别具韵味,可以称得上是西方作曲家采用 民间音乐素材表现中国题材的典范之作。 在目前有限的研究《中国花鼓》的理论著作中,大都仅仅对本曲的创作背景和大致特点 做了简短的介绍,或将其作为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一个案例简单提及,几乎没有论文或著作 较为深入地对这部作品的演奏技术进行分析。纵观有关《中国花鼓》的文献资料,研究者相 对较少,研究的成果比较匮乏,且大都集中在对作品创作背景或内容的介绍上,缺乏完整性 及专业性。 国内部分,对《中国花鼓》的研究比较薄弱,在理论专著中,提及《中国花鼓》的著作 主要有:《中国小提琴音乐》(钱仁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年版),其中提到了这是中 西文化撞击的火花这样的思想概念,介绍了这首颇具东方风格的小提琴曲的作曲背景,简单 地提及《中国花鼓》没有采用中国的现成曲调,而是通过两个“偏音”的加入以及频繁的转 调使其具有了一定的“洋味”。涉及《中国花鼓》的论著还有《小提琴之王克莱斯勒画传》 (吴维中著,现代出版社,2004 年 11 月版)。 关于《中国花鼓》一曲,散见于各类刊物的文章主要有:《中国花鼓漫议》(罗传开, 《音乐爱好者》1983 年第 03 期)、《克莱斯勒和他的中国花鼓》(龙飞,《天津日报》2007 年 1 月 15 日)、《克莱斯勒造访“中国花鼓”的故乡》(皇甫韶华,《新民晚报》2009 年 11 月 8 日)、《典雅和魅力的化身——弗里茨·克莱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