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左江流域壮族民歌与节庆信仰整体化研究
左江流域壮族民歌与节庆信仰整体化研究
【摘 要】作为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在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左边流域壮族风格独特的民歌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壮族民歌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或来源于当地某一风俗节日,或是对人们社会生产活动的歌颂和赞美,,阐释着左江流域壮族人们的风俗人情,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需求。本文就左江流域壮族民歌与节庆、信仰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展示它们之间整体化的发展趋向,希望能够增进人们对左江流域壮族民歌的整体性认识。
【关键词】左江流域;壮族民歌;节庆;信仰;整体化
中图分类号:J7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61-02
广西左江流域地处偏僻的山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壮族一直占据当地人口的大多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显示,自然环境决定其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则决定着社会的文明类型,节庆风俗以及宗教信仰则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左江流域地处丘陵地带,当地气候湿润且降水颇多,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当地的壮族人民只能选择以稻作农耕作为其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左江流域的壮族没有形成自身民族统一的宗教信仰,相反他们非常敬仰生活的土地和自己的祖先,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节日和祭祀活动。祭祀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现象,通常通过歌舞的形式来进行,人们进行祭祀不仅是对祖先的敬仰和现实生活的赞美,更重要的是表达出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希冀,承载着人们的美好希望。因此,对于左江流域的壮族人民来讲,日常生活中的祭祀活动不仅带有欢庆盛典的娱乐色彩,同时更是人们对于祖先、神灵崇拜的一种信仰寄托,由此,左江流域的壮族民歌与当地的节庆、信仰俨然融合为一组整体文化现象。在壮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的某些宗教信仰正是通过这些壮族民歌得以展现的。为了进一步探讨左江流域壮族民歌与当地节庆和民族信仰之间的相互关系,本人对农耕文化下的左江流域壮族民歌进行了田野采风,在此进行简单的阐释。
一、左江流域壮族节庆与民歌的相伴相生
同我国其他古老的民族一样,左江流域的壮族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体系,且带有深深的地方稻作农业的烙印,像一月的蚂虫另节、二月的祭社节、三月开耕节、歌圩节、六月尝新节、九月庆丰节等等,几乎所有的节日都与壮族的乡土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为了着重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伴相生关系,本人拟从两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农耕节庆中催生的壮族民歌。左江流域是典型的稻作农耕地区,人们居住在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中,与外界社会接触不多,也因此不能通晓外界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和内容,节庆的主体娱乐就是简单通过歌舞来展现,壮族的歌舞精神和内涵展现的更多是农耕生活中的乐趣,它是对壮族人民在日常的田间劳作中的即兴歌唱的一种汇总。人们在枯燥的农业生产劳动之余,最大的田间乐趣莫过于那些即兴民歌,它们不仅可以缓解人们辛勤劳作的疲劳,同时更能够调节人们的情绪,带着清新的活力与生命的朝气。例如,《广西日报》曾登载有关于壮族少女在田间劳作时对唱民歌的情景;每年端午节后,打扮齐整、能歌善唱的少女,便来到宝圩街上等待雇佣,雇主经挑选后,把她们分别带回家中。白天,受雇的姑娘们帮主家做家务,或和情人约会,黄昏后各家立即点燃火把,一起到田峒里插秧。那时,田峒里火光遍布,一问一答的歌声飘荡在沃野上:
三月初三播谷种,五月初五就插田。
粘米的秧苗插在围笆里,糯米的秧苗插在村子边。
凹地的水田地插完了,再来插高地的水田。[1]
通过对左江壮族民歌的来源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很多民歌其实都是与壮族的农耕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目的除了通过欢庆节日表现收获的愉悦心情外,更多的目的是表达良好的愿望,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庄稼生长旺盛。
第二,歌圩场上民歌翻飞。左江流域壮族很重要的一个节日就是三月的歌圩节,它是壮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起源于氏族部落联合祭祀活动中的群众性歌舞祭祀活动,后演化为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为目的的群体性歌唱活动,作为定期的群体歌唱聚会形式,经历了从“娱神”到“娱人”、从舞化到歌化的演变过程,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壮族文化心理特质相适应。壮族是有悠久历史的稻作民族,常年辛苦劳作难得相互交往,人们利用农作的间隙、传统节日等机会所进行的交流活动与生产季节和生活节奏有密切的关系。[2]可以说,歌圩成为了壮族人民连接壮族社会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纽带。
通过分析以上与壮族民歌的产生有密切关系的重大节庆,我们发现,其实广西左江壮族的民歌与节庆内容存在很大的一致性,聪慧的壮族人民通过节庆上的民歌将自己所想要透露的信息有效地传达给了广大听众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