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竹编生存现状调查及对振兴嵊州竹编一点思考.docVIP

嵊州竹编生存现状调查及对振兴嵊州竹编一点思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嵊州竹编生存现状调查及对振兴嵊州竹编一点思考

嵊州竹编生存现状调查及对振兴嵊州竹编一点思考   摘要:嵊州竹编曾是嵊州地区主要的城乡产业,但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衰落景象。近年来相关职能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并没有扭转嵊州竹编的衰落。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对嵊州竹编的现状进行摸底,并在此基础上,对振兴嵊州竹编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嵊州竹编;生存现状;原因探窥;保护对策      嵊州竹编曾是嵊州地区主要的城乡产业,但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衰落景象。近年来,相关职能部门采取了,定措施,如建立嵊州工艺美术村、设奖评定工艺美术大师等来激励嵊州竹编的发展,但并没有扭转嵊州竹编的衰落。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嵊州竹编生存现状进行摸底,并在此基础上。对振兴嵊州竹编提出笔者的一点拙见。      一、嵊州竹编的生存状况描述      嵊州,又名嵊县,地处浙江省东部,绍兴市(地区)东南部,其南面为大盘山脉,东、西两侧为四明、会稽两大山麓,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境总面积的80%;该地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均衡。到处都是成片成片的翠竹林,尤其是刹溪上游、新昌江、长乐江等江畔更是连片而生、郁郁丛丛。除盛产大量的毛竹外,尚有水竹、观音竹、篓竹、慈竹等稀有品种存在,尤以水竹株细质韧、最易劈丝,为工艺竹编的优良材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再加上嵊州人民的聪明才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嵊州孕育出了一枝举世瞩目的民间艺术之花――嵊州竹编。   嵊州竹编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期间经过一代代巧手艺人的编织、传承、创新和发展,使其一直以编织技艺的精湛和编织构思的巧妙而饮誉中外。一千多年前东晋著名诗人许洵,就曾因见嵊州一竹编的精细团扇,而欣然题诗“良工眇芳林,构思触物骋。蔑短秋翼蝉。因助望舒景。”诗中“良工”、“妙思”、“蔑短”、“秋翼蝉”等词足以证明,嵊州竹编在构思和技艺上已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准。宋元以后,嵊州竹编行业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事竹编行业的艺人逐渐增多。据记载:清光绪初。嵊州地区的细蔑匠达90多人,以苍岩一带最多。县城和崇仁镇都设有竹编作坊,批量生产考篮、食篮、香篮、套篮等,除供应本地外,还大批量销往杭州、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   尤其到解放以后,在“百花齐放、椎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嵊州竹编创作进入了鼎盛时期,竹编艺人们不仅挖掘、传承、改革传统的竹编技艺,丰富新的竹编技法和花样,更是在竹编造型、实用性、欣赏性等方面向新工艺上探索。随着竹编编织技艺的日趋成熟,加科技力量的渗入,嵊州竹编艺人们在工艺花色上首创了“漂脱”、“花筋”、“模拟动物”、“蓝胎漆器”四大竹编新工艺,这四大新工艺对中国工艺竹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内同行们纷纷效仿,现不仅成为嵊州竹编的特色,也成为了中国工艺竹编的特色,依托这特有的四大工艺,加上嵊州艺人们的精湛技艺、独特构思和审美趣向,创造了像“昭陵六骏”、“山鹰”、“麻姑献寿”等一批响誉中外的竹编精品。嵊州竹编凭借其编织方法之多、编织花色之丰富、编织技艺之精,使其以“精细”为特色深受中外消费者们喜爱,在中国竹编行业中卓然成家,自树一帜。   上世纪80年代,嵊州竹编的发展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据了解,当时这里有全国最大的工艺竹编厂,其土地面积近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万多,有80多个加工点,从业人员3000余人。产品远销日本、苏联、意大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工艺技术之高、从艺艺人之众,精品创作之多、销售数量之大、影响范围之广而被誉为“中外竹编第一家”,堪称中国竹编业之最。竹编工艺品“山鹰”曾作为邓小平的访美礼物、“沧海还珠”曾作为浙江省礼赠澳门回归的贺品,“行马”也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的高度赞扬。   但到上世纪90年代,由于受塑料制品等工艺产品的市场冲击,竹编的市场销售出现了严重问题,市场价格遭遇严重挑战。据嵊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徐华铛介绍:在80年代一只“鹰”最低售价320多元,最高时曾卖到1000多。但到90年代,同样的东西只卖到130―140多元,而且还出现没人要的尴尬境地。由于市场价格的回落、市场销售份额的骤减,大部分私人竹编厂开始倒闭,竹编从业人员,尤其是年轻艺人,开始大量流失。针对上述情况,当地职能部门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嵊州竹编进行保护,如将嵊州老竹编厂址改造成工艺美术村(嵊州艺术村),为嵊州传统手工艺提供一个对外交流、销售的平台、为艺术研究和创作提供一个场所。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近几年由于相关职能部门的介入,嵊州竹编发展萎缩的情况有所改善,但竹编总的发展形势还很不乐观:竹编需求量低、竹编艺人难以为继、竹编后继乏人等恶性循环仍在加剧。据嵊州私人企业山鹰工艺竹编厂陈全火夫妇介绍:由于近来经济效益不好,加上竹编制作的辛苦,他们厂仅剩的三个年轻工人都因工资低、工艺难已转行;再加夫妇俩年事已高,迫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