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两篇-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消息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标题、导语和正文。 课堂讨论、课文分析 1.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一、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一语双关:字面意义、象征意义) 字面意义: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象征意义: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课堂讨论、课文分析 二.文中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文中一共写了四个场景 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 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15,添马舰东面广场 告别仪式,降英国国旗 场景三: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 式, 最后一次降下米字旗。中国 国旗升起 场景四: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 坐船离开香港 1.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 2.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这句话平实的语言,对比的鲜明,其中之一饱含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四、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这短短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 “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 “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字词 婆娑 嬉笑 噩梦 纳粹 剥光 撰写 步履 焚尸炉 废墟 雏菊花 窒息 祷告 问题: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什么?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是什么? 找出:参观者的行动和神情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 他们的步履逐渐得放慢了下来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退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提问:写参观者的行动和神情,说明了什么? 描写参观者行动和神情的目的 今天作为一个参观者,看到这情景都万分惊惧,无法忍受,那么当年的景象又该是何等的触目惊心!当年的纳粹又是残暴的何种程度!人们的感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纳粹的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问:13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微笑着在想着什么,作者为什么写这个姑娘?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答:姑娘在想什么,读者可以尽情地想象,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姑娘身上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美,尤其是她那温和的微笑,更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而这却被纳粹给撕得粉碎。这微笑不正是对纳粹的控诉吗? 关于练习 1、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2、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它和你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 ”(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文档评论(0)

秦圈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