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龙头山斑岩型金矿大地构造学意义.docVIP

广西龙头山斑岩型金矿大地构造学意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西龙头山斑岩型金矿大地构造学意义

广西龙头山斑岩型金矿大地构造学意义   [摘要]广西龙头山金矿为典型的斑岩型金矿,矿区内与成矿相关的岩浆岩形成于100Ma左右。斑岩型金矿往往形成于大构造背景转换的阶段,因此推测华南板块东南缘在100Ma左右发生了大的构造事件。   [关键字]龙头山 斑岩型 构造学   [中图分类号] P57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87-2   广西贵县龙头山斑岩型金矿发育于著名的大瑶山成矿区,其为一中型斑岩型金(银)矿床。前人对矿床地质特征、斑岩体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找矿标志、成矿预测和成矿年代等方面作过许多研究工作(康先济等O;李蔚铮,1998,黄民智等,1999;朱桂田等,2002;伍磊等,2004;朱文风等,2005;陈富文等,2008),对其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但其大地构造学意义论及较少。本文通过剖析龙头山斑岩型金矿,阐述其特殊的大地构造学意义。   1 区域地质   广西龙头山金矿区区域上位于南华准地台西南的大瑶山凸起西南段龙山鼻状复背斜西南倾伏端,也是广西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寒武系轻变质的细砂岩、泥盆系下统砂岩、泥盆系中统至二叠灰岩及第四系坡积层。区内构造主要为北东走向的龙山复背斜,断裂构造主要有北北西向,近南北向,北东向和东西向四组,其中北北西向和近南北向断裂延伸远、深度大、倾角陡,常是控矿、储矿构造。区内岩浆岩活动强烈,主要有太平天山复式岩体,其包括燕山早期为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复式岩体,呈不规则的岩株,面积约29km2;燕山晚期有花岗斑岩、石英斑岩、流纹斑岩、角砾熔岩和诸多的霏细斑岩、电英岩脉等,分布在龙头山、大平天山西部狮子头、狮子尾一带。   2 矿区地质   2.1地质特征   矿区出露有寒武系黄洞口组中上段、泥盆系下统莲花山组中下段和第四系。黄洞口组主要为轻度变质砂岩、泥质粉砂岩、炭质板岩及它们的互层,泥盆系莲花山组主要为砾岩、含砾砂岩及砂岩,第四系主要为残坡积物。矿区只发育上叠式单斜构造层,局部发育挠曲或小褶皱。断裂构造比较发育,按其展布方向可分为北西向、近南北向、北东向和东西向四组。均为成矿前断裂,是矿区主要控岩、控矿、储矿构造,并发育有环状构造。   矿区内岩浆岩活动强烈,主要有燕山期龙头山火山~次火山岩体和众多的酸性岩脉,是大平天山岩体西侧的一卫星岩体。根据火山机构中岩石定位、产出形态和岩石特征,可将龙头山火山岩体分为火山岩相和次火山岩相,岩体中部为燕山期侵入岩相,岩性为花岗斑岩。火山岩相岩性主要为震碎火山角砾岩、角砾熔岩、流纹斑岩、斑流岩等。次火山岩是指与龙头山火山岩体(角砾熔岩、流纹斑岩等)有生成联系的、侵入于火山岩体的花岗斑岩岩体和其他岩脉,如霏细斑岩、石英斑岩、钠长斑岩等。   2.2 矿体特征   金矿体分布于火山岩体内的角砾熔岩、流纹斑岩等及岩体内、外接触带的断裂裂隙带中,矿体受火山岩岩性和断裂构造的控制。受断裂构造的控制的矿体,有产于火山岩体围岩泥盆系下统莲花组中段的碎屑岩中。矿石的结构主要晶粒状结构、变晶结构、斑状结构,熔蚀结构和填隙结构等;矿石的构造主要有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蜂窝状构造、碎裂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和砂状构造等。矿石金属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黄铁矿,次为毒砂,黄铜矿等。围岩蚀变强烈,且与成矿关系密切。主要有硅化、电气石化、黄铁矿化、钾长石化、绢云母化、高岭石化、绿泥石化等。   3 大地构造学意义   斑岩型金矿是指斑岩型铜矿床中Au的含量0.4g/t(Sillitoe,1979)或者全岩的Cu/Au的原子数之比小于40000(Kesler et al,2002)。这类矿床具有与贫金、富钼斑岩型铜矿类似的地质特征。世界上斑岩型Au矿的储量非常可观,在过去的30年中,一直是矿业公司的首选勘探对象,相继发现了一系列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金矿,并从不同方面对该类型矿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极大的扩展了人们对斑岩型金矿的认识和理解。   斑岩型金矿往往形成于特定的构造环境下。目前的研究表明有利于形成斑岩型金矿可能的构造背景有平缓俯冲作用的开始和结束阶段(Kay and Mpodozis,2001)、俯冲带极性反转(Solomon,1990;Tosdal,2001)、由于碰撞使俯冲作用终止的阶段(McInnes and Cameron,1994:Sillitoe,1997)。另外,人们注意到太平洋东岸的斑岩型矿床及斑岩型Cu、Cu—Mo矿为主,而西南岸以发育富金斑岩型Cu矿床为主,一些学者研究指出该分布特点可能与两岸不同的基底性质、大地构造背景及其应力状态有关(Ishihara,1998;秦克章等,1999);而Xia et al(2003)指出太平洋西岸的张性背景控制了富金斑岩型铜矿床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