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帝蜀史畸形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献忠帝蜀史畸形研究

张献忠帝蜀史畸形研究   一、偏爱辩解终究无益      现代研究家出自对农民起义首领的热爱,极力否定张献忠“屠蜀”一事。其论证方式虽有多端,而目标和趋向则基本一致:   一是痛斥“张献忠杀尽蜀人”的谰言,以归还其清白。其实“杀尽蜀人”这句话仅属文学性语言,既无定量价值,亦非史学定性;即使不做考证,只凭常识也能知道,谁能把四川人杀个一干二净,不留半口?所以反复辩证根本没有必要。   二是力辨张献忠杀人数量不大,以洗刷其罪责。这可能是个可笑的命题:如果在战争环境下杀戮和平居民,杀一千人和一万人有无区别?杀一万人和十万人有无区别?人为万物之灵,能够随便去杀?   三是引经据典论述所杀者皆为该杀者,以突出其正义。这种论述就过于带理想主义色彩了,或可评为迂腐之论。在对敌斗争的真刀真枪条件下,要说不枉杀一个好人,那是不可能的;但看上世纪历次运动过后,不也常给千百人平反吗?何况据以为证的史料,也都是些野史,并非档案材料。   四是极力强调清初四川人口锐减并非张献忠主责,以呼吁其冤屈。这一论题也和杀人数量问题一样,是个五十步笑百步的论题。实质问题是,张献忠究竟有没有导致四川人口的减少?   五是挖掘张献忠性行的优点和行为的进步性,以歌颂其高大。如果说凡属农民起义都在推动社会的进步,都在摧毁封建腐朽的制度,都在为民造福,救民于水火,永远是功大于过,谁都不会相信。可是对任何一个人,都需要一分为二,既有长处,也有短处,张献忠当然也不例外。   明末农民起义史料,正史语焉不详,野史资料零星分散,详略不一,有些记载互相矛盾。研究家们大力爬梳、搜采,鉴别真伪,用功极勤,令人钦敬。可是以往较长一段时期,历史研究须以阶级斗争为纲,以致引导出一种唯心史观:凡属农民革命就必须划入进步范畴,负面也应视之为正面;至于对方,则正面也视之为负面。在实质上,这种做法也和旧史家的“正统论”一样,曹操须以白脸奸臣形象出现,武则天亦须定位为篡夺。   研究家过去有一定苦衷,有些话不好说、不能说、不敢说,这完全可以理解。不过,仍有不少史家坚持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图一)就是一部杰出著作。顾诚的书出版于1984年,仍以立场鲜明的阶级分析指导全书,但却没有失去史学家的公正态度,对于野史记载内容未尝任意取舍,而是有鉴定、有考证地客观对待。例如面对“屠蜀”问题,他声称“史籍中常常回避张献忠在四川前期和后期政策上的变化,而用以偏概全的手法,把后期客观形势的改变和主观判断上的错误而杀人过多,说成是一贯如此”;“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正视包括张献忠在内的大西政权领导人的错误。把凡被大西军所杀的人都说成是该杀的,都是农民革命的死敌,不仅违反历史事实,也不利于从中总结历史的教训”。这些话语,应该算是金针玉尺。      二、曲解历史终究无功      现代研究家孙次舟抱着为张献忠申冤的心理,总以为《明史》和其他野史中张献忠形象之不堪,都是以清代“文字狱”为代表的文化专制统治在作怪:   清朝在征服中国和统治中国的过程中,很早就懂得文化统治的重要性。   清朝为了防止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张煌言大举反攻,进逼南京之威胁的再度发生,因此制定了迁海、告密、奏销三项政策,对汉族人民进行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多方面迫害。   由于奖励告密的结果,发生了康熙二年(1663)的庄廷私修明史案,许多无辜者遭到杀害。由此发生了两方面的影响:在汉族知识分子方面,感到明朝的历史变成禁物,不能公开写作,公开谈论了;在清朝方面,开始认识到文化统治的需要,对明史要来一番钦定工作,对民间保存的明史资料,也要大力搜查一番。康熙十八年(1679)开明史馆,地方官假借修史为名,向东南一带世家大族强索明史资料。人民惧祸,大批的明史资料被湮没或窜改了。   的确,清王朝为了巩固政权,制造了不少文祸,许多民间史料被销毁和篡改,以致记录明末史迹的第一手材料,在今天显得相对欠缺。不过,如果据此推论现存所有野史,统统经过官方有意删改,或统统由私人因避祸而修改,恐怕也过了头。因为这种史料篡改,做的是减法而不是加法,凡是描写张献忠残暴的内容,官方不必为之掩饰而销毁,私人也不会无缘无故地胡乱添加;而且张献忠在生之日,大西军并未与清军大规模作过战,主要是追打残明势力和地主武装(包括攻击李自成力量),扩大势力范围。照道理说,清廷治下的人士,记载张献忠事迹应该没有什么忌讳可言。如果说连私家保存的此类野史也要篡改,在因果关系上恐不能成立。   在互联网上,有些学者也曾作出类似质疑――   孙次舟的《张献忠在蜀事迹考察》中是这样说的:   四路杀人伪说的编造者是冯?d,即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九所引《见闻随笔》的作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十四著录《见闻随笔》二卷,并说:“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