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律诗层次鉴赏法浅谈
律诗层次鉴赏法浅谈
观丹青妙手作水墨山水是一种享受。大处浓云泼墨,酣畅淋漓;小处勾画寥寥,笔笔成趣;该点染处,用笔得法,神韵飞扬;显主体处,匠心独运,画龙点睛。笔者对丹青不算内行,但也看出些门道,觉得很主要的一点是在层次的布排上,作画过程中的种种手段,很多都是在层次上下功夫。欣赏者也需看出画的层次方能得其妙处,否则很难读懂中国的水墨丹青。
自此处,我想到了中国的古诗,特别是律诗,起承转合,往往层次分明。笔者适逢教读人教社语文教材第三册的《近体诗六首》,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在律诗的结构安排问题上突然有所感悟,中国的诗画同源说一时间似乎得以贯通。如果从结构层次入手,把握诗歌形象,进而体会其情感及主旨所在,也许会使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更为准确到位。
中国的水墨山水虽于寥寥几笔或浓云泼墨中即可境界尽显,但如果失去了层次,也只能是有景而无境。简单地说,就是要处理好背景与主体的关系,主体是点睛处,但需要整体背景的烘托;背景往往是无境之景,还需要著以主体。这样才能把全幅点活,使无境处皆成有境。这些全依赖于主体与背景间的相容相存,互动相生。看来我国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深谙此道,真不非为苏东坡论王维“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对于律诗的鉴赏,我们不妨从结构分析入手,理清诗句间的层次,见出主体与背景,自然能得其神韵。
律诗至盛唐大成,较乐府体、歌行体等古体诗,结构篇幅固定,或七言或五言,必须在四联八句内形成起承转合,表意完足,体现境界与神韵。笔者认为古人创作律诗有一个基本结构和思维模式,以此为结构框架,往往让人感觉诗脉顺畅,或吟啸低回,或浅诵轻唱,境与情,形与神,妙合无垠。具体说来,律诗首联往往是由背景引出,是时空的安排或是基本情况的铺衬,颔联是具体形象的点染,是首联大背景下的典型意象,进而在颈联展现诗歌主体,以人或事居多,尾联往往以主旨、情感或妙思相合。这样,出现在不同位置诗句中的具体形象也就有了不同的层次感。如果脱离了诗歌结构来分析形象,很可能产生形象平面排列的感觉,分不清主次,甚至可能把形象割裂开来分析,很难鉴赏到位。不妨以第三册的《近体诗六首》为例作一下分析。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交代背景,时间是秋天的傍晚,场景是新雨后的空山,秋天多天高气爽,新雨后之山更觉清新,这一“空”字越发洗去了世间尘杂。整体感觉是清新空阔而疏朗,虽有一“晚”字,却见不出昏暗与低回。在这样的大背景上,用什么具体形象来点衬呢?作者用了“明月”“清泉”两个意象,好比是镜头从广角转为聚焦,也好比是酣畅的水墨画上点出一两个灵动之景,画面的层次感十分鲜明,尤其是“松间照”“石上流”,让人感觉苍翠清幽、空明澄澈。于空灵境界中,颈联一转,到人事上,人是浣女和渔人,事是浣女归和渔舟下,并着以“竹喧”“莲动”,人们欢乐祥和自在的生活场景跃然而出。此景有此人,此人出此事,和上面两联连贯起来,颇有点“神仙居无忧”的感受。这颈联两句恰恰就是整首诗的主体所在。有人说“明月松间照”的“照”字与“清泉石上流”的“流”字乃点睛之笔,其实从整体结构和内容上来讲,这两个字只能算是景色布排的点睛。借用茅盾先生《风景谈》中的观点:景缺少了人便不称其为景。《山居秋暝》恰恰是如此。这样,作者在尾联处合出主旨思想,归隐之情在“王孙自可留”中不言而喻。
其次是杜甫的《登高》。首联依然是秋天背景的呈现,但用风急、猿啸、鸟回等词衬于其中,就再也感觉不出清新与疏朗了,“天高”自然空阔,但于空阔处却满是苍凉,从风急、猿啸哀、渚清、沙白、鸟盘旋处都能体会得出。颔联用“落木”“长江”两个意象从大处点染相承,“无边”之中见萧疏,所以“萧萧下”;“不尽”之中是无奈,所以“滚滚来”。颈联转为人事,人自然是作者自身,事则是作者于身世飘零之中孤独登台。最是这“悲秋”与“多病”,常为客身独登台,杜甫于沉郁顿挫处,苍凉悲慨中尽显字字千钧之功力。尾联于描述中应颈联而抒情,霜鬓繁于艰难苦恨,新停酒杯于穷愁潦倒,为我们凸现出一个愁国愁家愁自己,凄凉孤独增伤感的现实主义诗人形象。
再看杜甫的《蜀相》。首联一问一答勾出背景,即隐于翠柏之中的丞相祠堂。祠堂怎样呢?镜头推近,颔联承为“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黄鹂本无情,可天才的杜甫最是会在无情处寻出有情,一个“自”,一个“空”,美景出哀情,无人的空寞与寂寥顿生,一切曾经皆过去,黄鹂空啭草自生。这明显是感史伤时之语,诗歌主旨初露端倪。再看颈联转人事二句,良主之三顾,贤臣之开济,正是贤臣得遇良主之旨。尾联以情感的生发作结,恰是作者为国操劳之心、成创功业之志的展现与其欲而不得的伤感。
李商隐的无题诗被现代很多人称为最早的朦胧诗,不无道理,但并非不可解读,见仁见智而已。不妨用同样方法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