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影视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
影视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
西方国家对影视旅游的关注较早,被称为“Movie and TV in-induced tourism”。1963年,好莱坞环球影城的建成和开放被视为西方影视旅游的开端,1987年无锡影视基地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影视旅游的起步。随着影视旅游这一形式的发展,国内外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2010年度的《旅游学刊》中两度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1-2],本文不再赘述。根据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收集和整理,国内外对影视旅游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影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影视对旅游主客体的影响、影视旅游者的动机、影视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对策等方面,其中虽然有些学者(如李道新)已关注到影视旅游是影视业与旅游业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吴金梅、宋子千[3]则进一步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了影视旅游的发展,但目前以产业融合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影视旅游的相对较少,尤其是很少涉及到旅游业与影视业产业融合模式,而影视业与旅游业中各行业的融合形式越来越多。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非诚勿扰》系列电影为例,对影视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模式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 产业融合涵义的界定及实践发展
20世纪70年代,数字技术出现且产业之间发生的交叉引起了学术界对产业融合这一现象的关注。早在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尼古路庞特(Negrouponte)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哈佛大学的欧丁格(Oettinger)和法国作家罗尔(Nora)与敏斯(Mince)分别创造了Compunctions和Telemetriqu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并把信息转换成数字后,将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透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及显示的现象称为“数字融合”(Mueller,1997)。此外,根据欧洲委员会“绿皮书”(Green Paper)的定义,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4]。而尤弗亚(Yoffie,1997)、格林斯腾和卡恩纳(Greensteina Khanna,1997)、Raghuram(2000)、Mendes(2002)、Taschdjian(2003)、Kim(2003)等学者倾向于从数字技术驱动的角度对产业融合进行定义。有部分学者如Lind(2005)、The Australian Covergence Review(2000)、植草益(2001)等从传统产业结构变化的角度对产业融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虽然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不同,但随着融合的日益普遍,学者们逐渐以宽泛的视角来界定产业融合的概念。
二、 影视旅游产业融合的特性体现
(一)影视旅游的内涵
影视旅游,西方称为“电影引致旅游”(Movie Induced Tourism),认为它是由于旅游目的地出现在荧屏、影带、银幕上而促使旅游者造访这些旅游地和吸引物的旅游活动[5](定义1)。这一定义强调了影视的传播作用,它使得影视外景地为更多人所知。但对于影视基地来说,之所以吸引人不是因为影视剧对其进行的传播和宣传,而是因为在影视基地能够参与影视剧的拍摄获得体验和见到明星的机会等。因此,刘滨谊提出的定义得到了更多的引用:影视旅游是以影视拍摄、制作的全过程及与影视相关的事务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6](定义2)。本文中所研究的影视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主要是针对定义1中的旅游地,因此这里采用第一种定义。
(二)影视旅游的产业融合特性
我国影视旅游的发展从最初的无意识的传播作用到现在的主动联合,随着产业间融合的加深,产业融合的特性越来越明显。
1.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影视的传播作用与生俱来,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影视业起步,这一时期的影视作品虽少,但已体现出了影视作品强大的传播作用。当时的电影《庐山恋》使得庐山风景区成为国内最知名的旅游景点,长盛不衰的86版《西游记》对贵州黄果树和四川九寨沟的宣传作用长期以来都是潜移默化的。随着影视业的繁荣发展,影视作品对旅游目的地的无形传播作用日益引起各地的重视,并主动利用或者与影视制作方合作对旅游目的地进行推广。如张家界借助2010年上映的《阿凡达》计划将武陵源景区内的南天一柱――乾坤柱改为《阿凡达》哈利路亚山,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和热议,也有人认为这是政府和景区在市场经济下“后电影经济”的营销手段。由杭州市委宣传部与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1》的合作更是将杭州的西溪湿地呈现在全国人民的面前,也为杭州市的城市形象增色不少。
2.从后期的借力到前期的推荐。影视旅游发展早期,旅游目的地是在影片进入放映阶段或是放映之后利用影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