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鶡冠子校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复旦大学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
鏈接:/Web/Show/3081
PAGE
收稿日期:2017年8月1日 發佈日期:2017年8月1日 頁碼: PAGE 118/ NUMPAGES 118
《鶡冠子校注》讀札(其十)
(首發)
孟繁璞
東南大學人文學院
一、散札十四条
1.貴者有知,富者有財,貧者有身。(10頁)
《校注》:
俞樾云:“‘知’字無義,當讀爲‘制’。《大戴禮記·勸學篇》‘鍥而舍之,朽木不知(原案:今本作‘折’)’,《荀子》‘知’作‘折’。《論語·顏淵篇》‘片言可以折獄者’魯讀‘折’爲‘制’。蓋‘知’‘折’‘制’三字古音相近。故得通假。……《國語·越語》曰:‘君行制。’《荀子·解蔽篇》曰:‘王也者,盡制者也。’可證‘貴者有制’之義。” 張金城先生從之。
張之純則讀爲“智”。黃懷信先生亦識作“智”。
案:
“知”當通“勢”。
《韓詩外傳》卷二:
有埶尊貴者,有家富厚者,有資勇悍者,有心智慧者,有貌美好者。
[西漢]韓嬰撰,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70頁。
“埶”字,《韓詩外傳集釋》《韓詩外傳箋疏》無說,《韓詩外傳今注今譯》云:“與‘勢’同,權勢。”
[西漢]韓嬰撰,賴炎元注譯:《韓詩外傳今注今譯》[M],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第77頁。
以“勢”形容“貴”,古籍有:
《韓非子·備內》“徭役多則民苦……復除重則貴人富,苦民以富貴人起勢”,《文子·道原》“貴忘乎勢位,而在乎自得”,《淮南子·繆稱訓》“天下有至貴而非勢位也,有至富而非金玉也,有至壽而非千歲也”,《齊俗訓》“失處而賤,得勢而貴”,《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主於位勢之貴”,《漢書·酷吏傳》“無勢,雖貴戚,必侵辱”“武帝使督盜賊,斬伐不避貴勢”。
“知”“勢”雖未見通假用例,但有“制”“勢”互通者,如《禮記·仲尼燕居》:“軍武功失制”,《孔子家語·禮論》“制”作“勢”。既然“知”“制”古音近,“制”“勢”又互通,則“知”通作“勢”似亦可從,取其“勢位”“權勢”義。
故本條當作:
貴者有知(勢),富者有財,貧者有身。
2.以中险爲道,以利爲情。(18頁)
《校注》:
張金城先生以當“與下‘以利爲情’對文,不當有‘中’字。”黃先生從此說。
案:
“中”非衍字。
《說苑·臣術》云“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所謂“六邪”者,其中:
……三曰中實頗險,外容貌小謹,巧言令色,又心嫉賢,所欲進則明其美而隱其惡,所欲退則明其過而匿其美,使主妄行過任,賞罰不當,號令不行,如此者姦臣也。 [
[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卷二《臣術》,《說苑校證》[M],《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35頁。
可見“中實頗險”字樣。其中,“中”字《說苑疏證》《說苑校證》無說。
應該說,這篇有著《管子·七臣七主》、帛書《伊尹·九主》、《經法》中《六分》《亡論》風格的文獻,序列於“六邪”“一曰安官貪祿,營於私家,不務公事”“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爲皆曰可”等之內的“中實頗險”之“中實”,基本可以排除是“忠實”一類語義的可能。而本條“以中險爲道”之“中險”可能同樣作此解(疑“中”當訓“半”,存疑)。
“險”字,朱季海先生《說苑校理》按云:
《治要》引“頗險”作“險詖”,無“容”字。《洪範》“無偏無陂。”《釋文》:“陂,音袐,舊本作頗,音普多反。”是《尚書》舊本作“頗”,此云“頗險”,疑亦故書如此。《治要》所引,當出後人所改。
朱季海撰:《說苑校理卷第二》,《說苑校理、新序校理》[M],《朱季海著作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5頁。
則知“險”字不誤。
故“中險”疑即“中實頗險”之略語,“中”字不衍。
3.……有形而有事,有事而有約。約決而时生立,時立而物生。
故氣相加而爲時,【時相加而爲約,】約相加而爲期,期相加而爲功……(66-67頁)
《校注》:
“約”字,“有事而有約”句吳世拱注:“約章也。”張金城云:“《學記》‘大信不約’注:‘約,謂期要也。’此言依準其實則有約也。《天則篇》曰:‘爲成求得者,事之所期也。’與此同義。”黃先生云:“約,公約,大家共同遵守的條例。事繁則有約,故曰有事而有約。”
“約相加而爲期”句吳注:“約禁逾時,不逾期則有功。”黃先生注:“約法冀人遵守,故曰約相加而爲期。”
案:
“約”字釋讀未盡其義。宜作補註。
日本學者增淵龍夫先生在《戰國秦漢時代集團之“約”》 增淵龍夫著:「戰國秦漢時代における集團の「約」について:「約」·「約束」とその法的强制力」,「中國古代の社會と國家――秦漢帝國成立過程の社會史研究」,東京:弘文堂1960年,150-165頁。原載「東方學論集」第三。一九五五年四月二十六稿。一九五九年三月三〇補訂。一文第二節《“約”“約束”及其具有的法性質強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