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生的不良反应.ppt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常用抗生的不良反应

常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方伟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者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因此在选择抗菌药物之前必须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抗菌效果,即药物对该感染菌的活性及有关药物动力学指标;二是该药对人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近年来,抗菌药物不断更新换代,并且临床医师不能及时全面在掌握新抗菌药物的特点,致使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存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随之增多。因此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药品不良反应(Adver Drug Reaction,ADR)概念与发生机制 (一)ADR的定义 为了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予正常剂量及正常用法应用下人体所出现的使用目的以外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不良反应主要由于药物本身所引起,但也有质量、剂型、使用方法等因素。包括: 1、药品引起的各种类型的过敏反应。 2、疑因药品引起的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功能和形态方面的异常; 3、疑国药品引起的癌症、畸胎、致突变反应; 4、非麻醉药品引起的药物依赖性等; 5、所有疑因药品引起的致残、丧失劳动能力、危及生命或死亡的不良反应。 (一)ADR的分类及发生机制 1、A类反应 是药物对人体呈剂量相关的反应,其严重程度随剂量增大和疗程延长而增加,可根据药物或赋型剂的药理学和作用模式来预知。是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生率高,死亡率低,包括过度作用、副作用、毒性反应、首剂反应、继发反应、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依赖性等。 2、B类反应 该类反应称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是由于抗菌药物抑制了处于动态平衡的正常菌群中某些敏感菌,而促进另一些耐药微生物生长,是寄生在口腔、呼吸道、肠道、生殖系统等处的细菌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被破坏而出现的新感染。该类反应在药理学上可以预测。 3、C类反应 即化学刺激反应,而不是药理学性质。包括外渗物反应、静脉炎、药物或赋型剂刺激而致的注射部位疼痛、酸碱灼烧、接触性皮炎以及局部刺激引起的胃肠黏膜损伤等。 4、F类反应 即家族性反应或特异性反应。指少数患者由于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用药后发生与药物的药理作用完全不同的不良反应。这些反应仅发生于在那些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代谢障碍的敏感个体中。 5、H类反应 即药物变态反应,是外来的抗原物质与体内抗体间发生的一种非正常的免疫反应。难预测,与剂量无关,减少剂量后不会改善,必须停药。药物变态反应可波及全身各器官、组织,最多见者为皮疹,其他尚有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分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 二、常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常见不良反应 (1)过敏性反应:较为常见,主要机制是半抗原与蛋白结合成复合抗原,再有IGE介导产生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与荨麻疹等。用药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先前是否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史。 (2)胃肠道反应:最常见稀便、腹泻,其次是恶心、呕吐等。 (3)药物热:一般发生在用药后7-15天,为张弛热或稽留热,需要与原发感染性疾病的发热相鉴别。 (4)二重感染:以三代头孢菌素、亚胺培南或氨苄西林等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时间过长,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者易见。表现为真菌和条件致辞病菌感染,如口腔、肠道白色念珠菌感染。 (5)肾损害:本类药物多数主要经肾脏排泄,中度以上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根据肾功能适当调整剂量。合用其他肾毒性药物可使其肾毒性增加。 2.少见不良反应 (1)神经及精神系统反应:全身应用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腱反射增强、肌肉痉挛、抽搐、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青霉素脑病),此反应易出现于老年和肾功能减退患者。应用普鲁卡因青霉素可引发精神症状,如幻视、幻听、定向力丧失等。 (2)戒酒硫样反应:有数例报道头孢哌酮致戒酒硫样反应。因该类药物可抑制人体内乙醛脱氢酶,使乙醇中间代谢乙醛不能继续氧化而在体内积聚。可使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痛、面红、呼吸困难、低血压等症状。 (3)局部反应:注射部位疼痛或炎症,有时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3.偶见不良反应 (1)血液系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等症状,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 (2)假膜性肠炎:偶可引起假膜性肠炎等伴随血便的严重性结肠炎,如出现腹痛、多次腹泻时应立即停止给药,并进行适当处理。 (3)维生素缺乏症:偶然出现维生素K缺乏症状(低凝血酶原血症、出血倾向等)、维生素B族缺乏症状(舌炎、口内炎、食欲不振、神经炎等)。 (4)肝脏损害:偶可造成胆汁

文档评论(0)

135****604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