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苗族百鸟衣是史诗,也是定情物
“她们来自苗族哪个支系?衣服上怎么绣了那么多只鸟?”在一次凯里市举办的黔东南州民族盛会上,我对几位走着奇特舞步的盛装少女感到惊叹。后来有人告诉我:她们来自丹寨县,属于一支自称“嘎闹”的苗族支系。她们奇特的舞步名为“锦鸡舞”,所着盛装名为“欧花闹”,在汉语里也叫“百鸟衣”。
保存着百鸟衣制作技艺的雅灰乡送陇苗寨,位于丹寨县最高、最偏远的地方,因为交通不便,村民们一直过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而正是因为环境闭塞,诸多古老的传统才得以完整保存――不过百户人家的送陇苗寨,却拥有“锦鸡舞”和“百鸟衣”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于是我改变行程,打算去送陇苗寨寻访“百鸟衣”的故事……
深入偏远苗寨
寻觅古老技艺
雅灰因山高路远,在丹寨县素有“丹寨西藏”之称。从丹寨县城到雅灰乡,一天只有两班乡村巴士。我们错过了早晨的大巴,只能选择打的,但连续拦了好几辆出租车,当司机听到“雅灰”二字后都直摇头。最后,我们只能以 300 元的价格包下“黑车”,前往目的地。
“你们是去看百鸟衣的吧?我今年已经载了好几批人去了,竟然还有老外不远万里去那里,真不知道那衣服有什么好看?”司机边说边点燃了香烟。寻访百鸟衣之路是一条长达 60 多公里的乡村公路,他必须用烟卷给自己提神。
出租车在这条崎岖的山路上足足行驶了3个多小时后,一座孤立的小镇终于出现在群山之巅,这便是雅灰乡了。雅灰乡位于山巅,脚下层叠的山峰如同万卷波浪,拍打着海堤一般的山村公路,而山路似乎禁不住“波浪”拍打,分裂出一条更窄更陡的小路。只要沿着这小路再走十几公里,就可以抵达送陇苗寨。但这时,司机却把车停在路口,怎么也不肯前行,因为小路十分险峻,他害怕车子进去之后再也出不来。虽说在黔东南有“侗族住在水边边,苗族住在山尖尖”的俗语,但苗族“嘎闹”支系的山实在是尖得险峻,让人望而生畏。坐在雅灰乡政府调拨过来的“上山下乡”专用车上,我望着山路一侧的悬崖,心里有些害怕。此前我根本没想到,为一睹百鸟衣的制作技艺,竟然会经历这么曲折、艰难的过程。但是,这项古老的技艺藏得越深,我们对它的好奇也就越强烈。
到达雅灰乡,我们发现这里几乎已经被汉化民宅沿着进山的公路一字排开,与汉族聚居区的风格毫无二致。但其中的送陇苗寨却完全不一样:狭窄的公路在村门口戛然而止,一株如华盖般撑开的古树傲然挺立,树下立着一栋灰暗的木楼,一位身着蜡染的苗家老太太蹒跚而过……那寥寥几笔的画面,却呈现出了原汁原味的苗寨意境。
“这棵大树是护寨树,这栋木楼是村办的百鸟衣合作社。”为我们解释的这位年轻人叫石泽贵,是送陇苗寨百鸟衣传承人平而猫的儿子。他去年刚刚从浙江打工回来,如今正在以母亲平而猫的名义筹备村里的第二家百鸟衣合作社。
跟随石泽贵穿行在送陇苗寨的木房丛林,我三步一停,五步一望,希望能在木房子的拐角处,邂逅头戴银饰、身着百鸟衣的姑娘。但事与愿违,这里不仅没有盛装出行的苗家女子,就连人影都很少。整个村寨的木房子,似乎都已人去楼空,而一些钢筋混凝土的豪宅却正在拔地而起。
拐过一栋新修的砖瓦房,我们进入一个小山谷。山谷底部有一个杂草丛生的水塘,水塘边立着一栋灰暗的木屋。当我们靠近木屋时,一条黄狗突然窜了出来。我迎着黄狗窜出来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位穿着苗家便装、梳着高发髻的老太太正坐在木楼门口做刺绣。听到声响,她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儿,抬头说了一句苗语,见我们没有反应,她才意识到我们听不懂,于是尴尬地边笑边点头。
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太太便是石泽贵的母亲,也是我们要寻访的百鸟衣传承人――平而猫。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百鸟衣的传承人,平而猫时常会到各地表演制作百鸟衣的技艺。但是,她不太会说普通话,所以除了那些推不掉的表演之外,平时都呆在这深山苗寨中,过着安静而朴实的日子。 百鸟衣的纹样都不是随意绣的普通图案。因为苗族没有文字,所以只能把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用其它载体记录下来。而百鸟衣就是一
部蕴含了苗族代代历史的恢弘史书。
“卉服鸟章”传千古
代代苗女绣史诗
“我做百鸟衣已经有30多年了!”51岁的平而猫坐在自家新盖的绣楼中,一边为百鸟衣穿边,一边讲述自己和百鸟衣的故事。平而猫是送陇村土生土长的苗女,在百鸟衣没有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己没有成为百鸟衣传承人之前,她甚至没有走出过苗寨。但时至今日,她经常会出现在各种场合,表演百鸟衣的制作技艺,于是渐渐能勉强听懂普通话了,但要让她开口说普通话,她会觉得比从前翻山越岭走出送陇还难。所以,为了与我们更好地交流,她特意让媳妇平洪针坐在旁边翻译。
平而猫说,她所肩负的这项传统技艺源于自己的母亲和姐妹,而母亲则又传承自外祖母……送陇做百鸟衣就是这样母女相传,姐妹相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