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街谈巷语隐瑶光
摘 要:《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作为池莉代表作之一,其对话性在汉味小说的向度上复写了武汉方言,建构了市井风物,留存展示了荆楚之地特有汉味文化;在“新写实”小说的向度上组织了市民生存话语和政治话语、知识话语间的两场交流,记录再现了普通市民阶层内部话语状况。这表现了池莉对汉味文化的认同与对市民生存话语的皈依。
关键词:池莉小说;汉味小说;“新写实”小说;对话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7-0106-03
作为池莉小说写作中期的代表作之一,《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以下简称《冷》)既是武汉地域性文学“汉味小说”中之一重要作品,亦是80、90年代“新写实”小说潮流中涌现的经典文本。如是的双重属性决定于小说在艺术层面与思想层面所呈现出的鲜明的特点与丰富的内涵。此二者的形成与确立同文本总体突出的对话性密不可分。因之,针对《冷》的对话性作出探析,对理解小说的美学价值、思想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冷》作为“汉味小说”的对话性
《冷》发表之初即以独特的“江汉”风味引人注目,成为“汉味小说”代表,这背后是有独特的武汉城市文化为支撑的。武汉文化的展现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小说突出的对话性。具体说来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武汉底层方言的时间性复写
方域文学中,作为文化结晶的方言通常成为作者着力之处。而《冷》“截取生活流”式的线性叙事方法则为这种方言书写提供了便利:小说的故事时间起于下午4点迄于次日凌晨,其间即是以武汉底层市民的方言对话为主要材料,支撑起了小说文本:
在武汉盛夏的一场奇热中,体温计当街爆表,令售货员猫子与顾客都吓了一跳,大笑间“这个婊子养的”脱口而出。同事汉珍不愿猜猫子所说的“奇闻”,直言他故弄玄虚,“个巴妈一点也不男子汉”。市民间不论熟识与否,亦不分男女,皆有一份“出口成脏”的爽快。猫子到女友燕华家帮厨时与邻居嫂子们的玩笑便是例证:“毛胚子”“好男将”等武汉方言点出了女人们对猫子的亦讽亦赏,其后有关“不赌不嫖”的粗野调侃“损而传神”,将武汉市民邻里间活泼、开放、轻松的氛围展现了出来[1]。而众居民当街晚饭后一对夫妻发生的小插曲,亦较能体现武汉市民独特的方言言说形式:孩子跌跤,丈夫埋怨妻子,妻子埋怨孩子,用的都是同样的脏话,幽默的猫子见缝插针地调侃了一句,却被嫂子笑着反诘,言语间申明所谓“骂人”的“粗鄙之言”不过是口头语而已,是武汉人独具风情的对话方式。此外,如燕华用口头禅“像个苕”来表示否定,王师傅用“个巴妈”表示默许等,文本中相近的例子不一而足。
池莉在处理这些方言材料时,并未充分地将之与书面语结合,而是刻意地保留了它们旁逸斜出的藤蔓,粗加剪裁便置入行文。这一去精细化的“复写”处理,在极大程度上还原了武汉底层社会的语言生态,手法趋于真实而不失艺术感。而武汉方言对话的书写,反过来辅助了小说中底层市民群像的塑造:武汉话粗俗俏皮,听来令人好气好笑,却也反映出武汉人泼辣精明、率真粗野的性格。市井小民言风粗鄙的另一面,是化烦恼为俏皮话进行自我调节的怪味幽默,其实质是其应对生活烦恼时的生存智慧,是江汉文化之一重要成分。
(二)武汉市井风物的空间性建构
在《冷》的对话中,除方言外,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有对武汉市井风物的空间性建构。但因《冷》自身构架的限制,更多的是在市民对话中大量引入相关内容,借小说人物之口构建具有武汉特色的想象空?g:
武汉盛夏有“火炉”之称,这直接催生了武汉居民以“竹床阵”为代表的消夏方式:“谁家的竹床自有谁家的老地方”。晚饭亦在“阵中”:“……大街两旁的竹床上都开饭了。举目四顾,全是吃东西的嘴脸。”“竹床全出来了,车马就被挤到马路中间去了。……长长一条街,一条街的胳膊大腿,男女区别不大,明晃晃全是肉。武汉市这风景呵!”[1]如是,“竹床阵”这一武汉夏日特有风物便展现于读者目前。其既为消夏安眠之法,又在客观上提供给武汉市民“夸天”之契机。而“夸天”本身亦是为消磨生活烦恼带来的精神乏味。此般动机之下,言所知旧事、所熟风物,自然容易成为夏夜竹床边“夸天”的主题:
小说中的“夸天”场面即由豆皮师傅、跑船厨师支撑,另有街坊老太作为热心听众,3人于人群中一呼一应。在“过早”的讨论中,各色饮食纷纷涌现:先有各省饮食习惯与武汉食俗的对比,天南海北不一而足却总比不上武汉;又有本埠小吃的赋式铺排,各个老字号及其特产构成的一张“武汉美食地图”竟令言说者涎下。在“望梅止渴”的夸张背后,是市民们对自身所处城市文化极深的认同。
在这里,池莉选择味觉记忆又与以方言为代表的听觉记忆相对举,共同构成地域文化的重要标识,又以对话形式纳入行文,构建起了一个从感官上可以亲近的想象性空间。如是,借助《冷》突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