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研究生产有用知识炼金术
文化研究生产有用知识炼金术
文化研究从来不是封闭的知识集合体,而是生产有用知识的炼金术,是指向政治的学术实践。纵观2015年度的文化研究著述,我们可以看到,学者们在继续介绍和借鉴西方经典理论的同时,也密切关注当下中国现实,积极开拓着本土的文化研究的空间。
一、经典回顾与再解读
说到文化研究经典,我们就不得不提英国伯明翰学派的理论贡献。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斯图亚特?霍尔于2014年2月10日去世,国内学者纷纷撰文回顾霍尔一生的理论贡献,向陨落的巨星致敬。《文化研究》(第20辑)(陶东风、周宪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3月)在“霍尔专题”中集中回顾了霍尔的理论和思想,尽管仍然以译介为主,但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正如该专题的主持人黄卓越教授所说:“对霍尔的纪念最好还是先做一些有实在意义的补苴缝缀的工作,即以译事为先,然后再图其他。”《热风学术》(第九辑)(王晓明、蔡翔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0月)也开辟了“理论?翻译”栏目回顾了霍尔的学术贡献并探讨其当下意义。该书选译了霍尔三篇讨论新自由主义的文章。在文章中,霍尔既回顾了40年英国政治发展来具体探讨新自由主义革命问题,又将新自由主义置于常识、当下情势来分析,同时附上了澳门大学章戈浩先生编写的也许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霍尔著述目录。正是通过这样的纪念方式,我们可以更加看清后霍尔时代中国的文化研究之出路。
2015年,一大批对文化研究影响深远的理论家的著作被继续译介到中国,诸如福柯、保罗?德曼、罗兰?巴特、布尔迪厄、本雅明等。福柯的著作自20世纪80年代就不断有中译本问世,但由于其理论的深奥难懂,常常让读者叫苦。重庆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6月出版了《福柯思想辞典》([法]朱迪特?勒薇尔(JudithRevel)著,潘培庆译)。该辞典由近60个术语组成的“术语篇”和13个人名组成的“人物篇”构成,系统地勾画了福柯的思路,可谓是读者的福音。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11月出版了由汪民安主编的《福柯文选》三卷本,包括《声名狼藉者的生活》《什么是批判》和《自我技术》,这也是大陆比较全面的福柯文选。
??尔迪厄的“习性”“资本”“场域”等理论、概念早已为中国学人耳熟能详,2015年他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刘晖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10月)终于被翻译成中文。所谓“区分”,也就是我们以往习惯使用的“区隔”,人们常常用趣味来解释这种区分,但在书中,布尔迪厄正是要揭露这种趣味形成的阶级等因素。也就是说,趣味是一种对人的阶级分类,但它却掩盖了社会不平等的起源,使这种不平等穿上了合法的外衣。
在《瓦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英]特里?伊格尔顿著,郭国良、陆汉臻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5月)一书中,伊格尔顿有意效仿本雅明的写作方式,没有把它写成一个“有机整体”,而是将犀利的笔锋直指本雅明的灵魂深处。他不仅对本雅明的巴罗克寓言、作为文化客体的商品、弥赛亚式革命等中心主题做了独到解读,还将本雅明与艾略特、利维斯、布莱希特等人的观点相对照,重新思考了革命批判的诸多问题和可能性,强调了艺术的政治作用。此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继续出版“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包括《导读德曼》([英]马丁?麦克奎兰(MartinMcQuillan)著,孔锐才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导读巴特》([英]格雷厄姆?艾伦(Graham Alien)著,杨晓文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等,这些都是我们走近学术大师的向导。
一些经典的理论著作也得到了再解读。《受众的再现:法兰克福批判理论中的大众、精英和公民》(王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试图打破以往法兰克福学派受众理论的刻板印象,再现真实的受众历史,叩问平等的传播何以可能。作者认为从大众到精英再到公民,法兰克福学派理论中的受众形象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嬗变,显示出受众位置趋向于平等的历史轨迹,也显示了传播学从以传播者为中心向受众为中心的转变。
2015年,学者们对现代性及后现代主义问题的理论研究仍然集中在对哈贝马斯、哈桑、鲍德里亚等大家的阐释。《重构合理的生活世界: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研究》(彭国华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指出:现代性理论是哈贝马斯哲学、社会学研究的主旨所在,其核心是交往合理性何以可能的问题。另外,《致命的策略》([法]让?波德里亚著,戴阿宝、刘翔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和《后现代转向―――后现代理论与文化论文集》([美]伊哈布?哈桑著,刘象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也都涉及了现代性的讨论。前者是晚期波德里亚的核心著作,也是该时期他唯一系统化、逻辑化地阐发其思想的著作。而后现代主义批评第一人伊哈布?哈桑教授在《后现代转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