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华严经变作品再思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石窟华严经变作品再思考

敦煌石窟华严经变作品再思考   内容摘要:卢舍那佛造像或华严经变属于华严经美术的范畴,同时也是中国佛教美术中重要且常见的题材之一。克孜尔石窟、敦煌石窟、安阳灵泉寺石窟等地区皆可见其相关作品。其中,延续时间最长、在原地保留作品数量多,可运用当地本身的文献资料解读当地华严经美术者,首推以敦煌石窟的作品为最。因此,本文拟就以敦煌石窟中的唐代华严经变为主要考察对象,配合敦煌遗书中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其表现形式的宗教意涵进行系统性的再思考。   关键词:敦煌石窟;唐代华严经变   中图分类号:K879.21;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5)05-0011-09   Rethinking Buddhavatamsaka Sutra Art of   Dunhuang Caves   ―Focusing on the Works of the Tang Dynasty   PAN Liangwen   (Department of Art History, Tain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ainan, Taiwan 72045)   Abstract: Vairocana Statues or Buddhavatamsaka Sutra illustrations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Buddhavatam-   saka sutra art and constitute some of the important and common subjects in Chinese Buddhist art. Related works can be found in the Kizil Grottoes, Dunhuang Caves, and Anyang Lingquan Temple Grottoes. Of these sites, the Dunhuang Caves contain the pieces with the longest history, finds with the greatest amount of intact works, and Buddhavatamsaka sutra art that can be interpreted with local historical documents. This paper intends to focus on the Buddhavatamsaka sutra illustrations of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Dunhuang Caves and to instigate a systematic rethinking of the manifestations of religious meaning by consulting relevant literature in Dunhuang documents.    Keywords: Dunhuang Caves; Tang dynasty Buddhavatamsaka sutra art   一 前 言   有关敦煌石窟华严经变的研究,早在松本荣一的《敦煌画研究?图像篇》第一章第八节即以“华严经变相”[1]为题,观察五个洞窟(莫高窟第61、146、6、55、76、25窟)的华严经变作品,同时与华严经文本进行比对,此外也检视相关的历史资料,奠定了华严经美术研究的重要基础。之后,林宥海发表《有关敦煌千佛洞华严经七处九会图像》[2],虽然文中作品的讨论并未超过松本荣一的研究范畴,但更细致地比对文本,同时以日本流传的资料作补充说明。由王惠民《华严图像研究论著目录》[3],可知此议题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其中,全海住《对莫高窟华严经变相的考察》[4]一文与本文的研究相近,讨论了中唐三窟(莫高窟第159、231、237窟)、晚唐五窟(莫高窟第9、12、85、156、232窟)、五代一窟(莫高窟第61窟)与宋代三窟(莫高窟第55、76、449窟),提出华严经变构图形式的类型,同时将其与韩国华严帧画进行比较,认为可能对韩国华严帧画产生影响。此外,郭?v孟《敦煌莫高窟华严经变初探:以唐代“七处九会图”为主要课题》[5],检视《华严经》的诸处会说在不同教派中的意涵,以及从文献资料中观察七处八会图与七处九会图的发展和检视莫高窟现存唐代华严经变,包括盛唐第44窟、中唐第159、231窟与晚唐第9、85、156、12窟的作品,提出“七处九会”架构纲领在8世纪初完成于中土,敦煌于吐蕃统治后期出现数铺“七处九会图”。另外,殷光明著有八篇与华严经造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